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寻子微信”刷屏,朋友圈被“玩坏了”
(原标题:“寻子微信”刷屏,朋友圈被“玩坏了”)
“8岁走丢,现在12岁了,估计变了吧。接力,希望他早日回家。”昨日,一条寻亲微信被大量转发,福州市民的微信朋友圈也被这条信息刷屏。与此同时,质疑信息真实性的微信也在传播。一时间,网友难辨真假。随后,多地警方核实了信息的真实性,福州市警方微博也予以确认。(6月30日《福州晚报》)
就跟所有社交平台初入江湖一样,微信刚开始被民众使用时,有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情感交流空间。然而,就跟微博的命运一样,难免最终陷入“公地的悲剧”,圈里的“朋友”越来越杂,有工作关系的同事,有利益关系的客户、商家越来越多。
这也符合人之常情,随着越来越多人觉得微信好用,“微信场”愈发吵闹不可避免。方便的群聊功能很快成就了工作群的大量出现,相比有成本的短信,几乎无成本的群信息爆炸式地呈现,1对N的信息收发模式也让无效信息的传播一再放大。
于是乎,各种心灵鸡汤、诅咒语言、代购、谣言、广告……总之荤的素的、真的假的信息全部蜂拥而至,迷雾重重,令人眼花缭乱。
一则原本真实的朋友圈“寻子微信”,就因为“狼来了”的思维,各种质疑不断,随着转发的越来越多,最终引发了警方的关注,各地警方都纷纷站出来核实、澄清。微信俨然日渐浓缩成一个小社会,名利场上的种种赤裸裸在手机界面上一览无遗,别说是一则刷屏的真实寻子微信,即使是假的,又如何?有怕事不大的,有宁愿信其有的,也有不乏碍于朋友圈情面的等等,这种短视、功利的做法,让朋友圈的社会互动走了样、变了味。
缺乏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自说自话”,难免会让朋友圈“一地鸡毛”。说到底,微信朋友圈,是很个性的熟人小圈子,大家谈得来、够朋友才聚到一起,但微信圈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多元的社会心态。
因此,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社会民众,都要清晰地意识到“寻子微信”刷屏是朋友圈被“玩坏了”的前兆,必须重新思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要明白微信朋友圈不是咱家自留地,不能任性地“想说就说”,也要遵守公共文明规则,在享受新媒体社交平台所带来的便利、乐趣的同时,共同维护一个干净、良性互动的“屏幕”。
文/谢晓刚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