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古代关于气功养生的最早记录
(原标题:古代关于气功养生的最早记录)
小档案藏品名称战国青玉行气铭文饰年代战国
在天津博物馆馆藏的众多玉器中,有一件外形颇为特殊的展品,其上的文字也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关注,它就是战国青玉行气铭文饰。
此件玉器呈苍绿色,有杂斑,呈12面棱筒状,中空,内顶部留有钻凿痕迹,器身下部有一穿孔与中空部相通,器表磨制光滑,阴刻篆体文字。这件战国青玉行气铭文饰是迄今所见战国时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不仅因为它拥有当时精湛的制作技巧,而且其上记载的文字是我国古代关于气功修炼养生的最早记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该玉器上的铭文记述了战国时期修炼养生的学说,根据器物本身外部光泽晶莹,中空部顶端不透,而且内壁异常粗糙的情况推断,它最初应当是套在圆柱状物体上的一件配器,即杖首的玉饰”
据天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张堃介绍,战国青玉行气铭文饰本身玉质并非玉中之上品,但其最为珍贵的价值体现在其篆书之上,“曾经,有不少学者对这些铭文进行了解释,目前采用的是近代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经过深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此外,他还为这段篆书的文字连贯性进行了排列,即何处为起始、何处为结尾,对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帮助极大。”
郭沫若先生释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篇铭文,从它的结构来看,可以分为两节,上节10句、下节4句。上节说的是人吸气与呼气的过程,是呼吸的一个回合。“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是说吸气后自上而下逐渐运行至下腹。“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是说行至下腹的气,自下而上逐渐返回到头顶,这是呼气。“定则固”则是吸气与呼气过程中的转折。下节4句两两相对,前两句说的是天与地之本,实际上说的是吸气与呼气的要点,吸气至下腹,呼气要行至头顶,这两句也是承上文“伸则下”和“退则天”而说的,后两句说的是行气顺逆不能颠倒,因关乎生死之别。
张堃说:“这段铭文记述了战国时期修炼养生的学说,至于这件玉器最早是做什么用的,后人只能根据其外形来进行判断。”根据器物本身外部光泽晶莹,中空部顶端不透,而且内壁异常粗糙的情况推断,它最初应当是套在圆柱状物体上的一件配器。据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的两幅以杖行气图推知,圆柱状物体在古时当为专用手杖之类,而此器则应是杖首的玉饰。
导引之术,是古代的一种养生术,古代文物中关于导引之术的记载并不只有这件战国青玉行气铭文饰。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44幅图像,每图均绘有一个运动姿态各异的人物图形,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
说到这件战国青玉行气铭文饰,它原为李鸿章的后代李公木所藏。其上篆书俊秀挺健,文体优美流畅,在古玉文中首屈一指。值得一提的是,这件玉器不仅是古代文字学资料,更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养生理论文物资料。其中所说的导引之术,是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指呼吸吐纳,屈伸俯仰,活动关节。可以说,它是古代的一种健身方法,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运气,相当于现在的气功或体育疗法。
导引术起源于上古,到了这件玉器出现的战国时代,在社会中已是非常流行。《庄子·刻意》中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嘘唏呼吸,吐却胸中浊气,吸纳清新空气,就像黑熊攀缘引体、鸟儿展翅飞翔一样,其目的在于养生益寿。《山海经》中也有“无骨食气”等记述,所谓“食气”即是吐纳导引法之一,类似的说法还有“咽气”“服气”等。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古代文物中关于导引之术的记载并不只有这件战国青玉行气铭文饰。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是20世纪70年代轰动国内外的考古发现,其中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44幅图像,每图均绘有一个运动姿态各异的人物图形,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引书》,其中的“引”即为导引之简称,从这些汉简的内容看,有论述四季饮食起居的养生法,还有60余种导引术式的具体操作方法、40余种病症的导引治疗方法等,其中描述的肢体动作中,导引占多数,包括徒手操作、按摩、借助器械、双人合作导引等,还有不少吐纳行气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
可见,与这件战国青玉行气铭文饰相似,长久以来古人对于此类养生之术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具体操作的描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养生观念。
玉承载了人们心中的某种观念,成为君子的象征,就这样,玉器在这种变化中被逐渐人格化,张堃总结说,“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艺术上百花齐放,尤以玉的这种文化内涵最为明显,而这件战国青玉行气铭文饰作为一种配饰,就体现了这一风尚”
这件战国青玉行气铭文饰体现了春秋战国时代发达的玉文化。中国玉文化是古老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距今已经有8000年的历史。从简单的装饰品发展为古代礼仪用品,又发展为标志着高尚道德品质的佩戴品,最后成为内容丰富的艺术欣赏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
玉,质美、色美,摸起来温润细腻,被古人认为是石中之王,很早便深受喜爱。《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各部落族群中最大的庆典活动,祭祀时一切用品都应是当时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材料来制作,因此,最早用于制作礼器的材料大部分是玉,今天可以在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看到玉璧、玉琮、玉璜等作为祭祀使用的玉礼器。
长久以来,美玉可遇不可求,玉的经济价值为他物所不及。《管子》中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在古人眼中,玉和金子一样,是富贵的象征,被贴上特殊的标签。于是,玉不仅为祭祀重器,也成了当时社会上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器和不同等级人的身份标志,象征权力、地位、财富等。商周时期,很多大中型墓葬中出土了较多的古玉器,例如1976年在安阳小屯村发掘的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中,随葬品达1928件,其中玉器多达755件。从历代考古挖掘中可以看到,在级别越高的大型墓葬中,玉器出土数量越多。
玉承载了人们心中的某种观念,成为君子的象征,就这样,玉器在这种变化中被逐渐人格化。张堃总结说:“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艺术上百花齐放,尤以玉的这种文化内涵最为明显,而这件战国青玉行气铭文饰作为一种配饰,就体现了这一风尚。” 本报记者 肖明舒 图片由天津博物馆提供
作者:肖明舒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