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博湖:务工经济“乐”坏百姓
中新网新疆新闻10月4日电(姚霞)我叫白小云,今年49岁,从小在博湖县塔温觉肯乡哈尔恩根村长大,与农业也有着不解之缘。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我在村里组建了“生产互助队”,由最初几人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人,为了方便管理,我还建立了劳务输出微信群,分成10个小组,下设10个劳务小组长,建立外出务工台账,规范外出劳务管理制度。
回想起1990年,为了养活一大家人,我单枪匹马来到25团务工,那一年我凭着踏实苦干挣了4000多元,在那个年代,顶别人家一年的收入,看来务工一样能挣钱……
那年,我寻思着不能光自己挣钱,要带着村民一起。刚开始,我去给别人说这样的“好事”,别人都嘲笑:“自己种地都挣不上钱,务工能挣上钱?笑话。”但也有几个村民被我说通愿意跟着我一起务工……
带村民外出务工,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你们要把活儿做好做实在,我们的团队,代表的是咱们村,要讲诚信,做出口碑,这样才可以和雇主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
村民们果然没令我失望,就是靠着这份踏实,雇主更多了,十几年过去了,尝到甜头的村民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2016年2月,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
积极探索“村党支部+农牧民党员+富余劳动力”模式,寻找劳务经纪人,组织村民外出务工。
哈尔恩根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杨永刚从村民口中得知我的故事后,第一时间联系到我,商议带队伍去南山摘辣椒苗的事,外出务工15天的时间,让我们吃住就在那里,可以省下不少路费,大家还可以多些收入……
待一切准备就绪,我带领50人的“生产互助队”前往南山从事采摘工作,工期15天,预计每人可增收4000元左右。
每当工作队了解到哪有活,就会第一时间联系我,我就带着大家去干;除此之外,工作队经常引导村民将自家的地流转出去,并通过农牧民夜校开展技能培训,村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加入我们的团队的人增多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36岁的贫困户库德热提买买提曾经是村里有名的“酒鬼”,整天无所事事,经济收入甚微,和妻子经常吵架,在我耐心的劝说之下,参加到我们的队伍中,几个月下来,收入近2万元,思想一变天地宽,他的家人非常感激我。
今年,我带领村民从事在栽苗、锄草、摘辣子等10多个工种,9个月的时间,创收近30万元。
看到村民们腰包鼓起来,我非常高兴,付出总算有收获,没有辜负村民们对我的期望。
在我的手提包里,10几个笔记本详细记录着每次外出作业的安排事项,务工人员工钱的发放表上,一个个红手印记录着村民的喜悦。
下一步,我将利用村里成立的劳务转移服务站建立一支实力较强的外出务工团队,用精细化的服务打造一支“哪里需要哪里去”的优秀务工队伍。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