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考古发现 那时已经存在“城乡差异”

2018-09-11 23:40 出处: 人气: 

华商报讯(记者 马虎振)“城市”和“乡村”,甚至连种植的粮食都不一样。近日一项考古研究成果,揭示了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在石峁遗址及其周围小型遗址生存的人类明显的“城乡差异”。

石峁遗址是我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距今约4000年,位于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通过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开展合作,对榆林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10处最新发掘的考古遗址或地点出土的大植物遗存进行分类鉴定和AMS-14C测年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The Holocene》。

该研究揭示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榆林地区的旱作农业始终是以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黍(shǔ,亦称“糜(méi)子”)为主。通过对石峁遗址已有农作物遗存新的量化分析研究,揭示出该遗址粟占据农业生产的主体,而其他同时期小型遗址持续以黍为主。这暗示石峁先民与邻近小型聚落先民在作物选择中存在明显差异,作物呈现“城乡差异”。

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研究人员卢元介绍,石峁先民种小米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内人们更高的需求。从种植情况来看,居住在石峁遗址内的人和附近小地方的人,“城乡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