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微信群除了自己全是骗子

2016-05-30 13:29 出处: 人气: 

 

公司微信群除了自己全是骗子

  5月6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某汽车4S店财务人员汪女士收到“老总”添加好友的请求,通过后被拉进新建“工作群”,群内8人有6人都是自己“同事”,群里还热火朝天地讨论工作……但让汪女士没想到的是,“老总”和“同事”全是假的。

  收到“老总”转款命令后,她将公司账6上85万元转出。而真老总就坐在她隔壁办公室,对此事一无所知。当日,警方已冻结骗子账户,所幸仅被骗子转走5万元。

  “老总”拉财务进新建“工作群”

  汪女士是洪山青菱街上一家汽车4S店的财务人员。5月6日下午3时许,她的软件上弹出一个好友申请,头像和名称与4S店老总戢先生一样。汪女士没有多疑,点了同意添加。随后,她被拉进一个名为“麒麟鑫众内部群”的群。包括汪女士在内,群里共有8人,汪女士发现,从头像和名称来看,群内有6人是她的同事。

  汪女士判断“老总”又重新建了群,便没有多想,也没在群里发言。过了几分钟,“老总”发话了:“事情安排好了吗?”有人接话:“好了。”又有人说:“老板,打您电话您挂断了。”“老总”回复:“在开会,有事留言。”

  又过了几分钟,“老总”在群里给汪女士留言,要她联系江苏某单位“蒋总”,确认之前谈好的85万元合同保证金是否已打到4S店账户,还留了一个手机号。

  按要求转账85万给客户“蒋总”

  汪女士接到指令后联系上“蒋总”,“蒋总”称正在安排转款。可随后,“老总”又留言,称“蒋总”将保证金打到了他的个人账户,晚些时候他会转到公司账上,还发来一张网上银行转账单。汪女士看后,确认上面的账号确为老总戢先生所有。

  可按照“老总”要求与“蒋总”确认收到款项时,“蒋总”称合同第四项有出入,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要求把款项退给他,等“老总”上门谈好条件后再打款。

  说到这里,“老总”答应退款,让汪女士从公司账上转85万元到对方账户,并称“晚点我再把款补回公司,以免影响双方合作”。

  “要不要找老总当面确认一下?”汪女士心里犹豫一阵,又觉得不会有假,便未与老总电话核实,于下午4时25分在网上将85万元转进“蒋总”开在江苏的工行账户。

  发现被骗后报警追回80万

  几分钟后,汪女士从办公室出来,看到老总戢先生就坐在旁边办公室里,便向他汇报此事。老总称从未要求汪女士汇款,判断遭遇骗局,便向青菱派出所报警。

  派出所民警了解情况后,很快与工行取得联系,于当日下午5时将“蒋总”账户冻结。万幸的是,骗子通过网银只转走5万元,扣除转账手续费后,账户内还有近80万元被拦截下来。

  事后,心绪仍未平复的汪女士仍有疑惑:骗子怎么知道老总和多名同事的信息?对此,警方推测是公司员工个人信息遭到泄露,但目前尚无定论。

  目前,洪山警方已对此事立案侦查,通过账户信息顺藤摸瓜寻找骗子。

  遇事多个心眼防范骗术翻新

  汪女士为何会上当?民警介绍,她所在公司原本制定了严格的财务制度,规定支出大额款项需由公司负责人签字。但是此前,该公司发生过先支出款项后补手续的情况,只是金额较小,也没有出事,这才让汪女士放松了警惕。

  微信群为何会被克隆?民警说,有可能是汪女士或她的同事用手机登录过钓鱼网站,被骗子复制了信息。而骗子贴出的电子汇款单很容易伪造,其中显示的董事长银行卡,经调查是董事长本人2年前弃用的银行卡。

  对于骗子的伎俩,民警分析,他们先在群内讨论工作,模拟真实场景,让汪女士不致起疑。聊天时,“董事长”说自己正在开会,不方便接电话,其实是为了让汪女士形成“不要给董事长打电话”的心理暗示。

  民警提醒,尽管骗子的诈骗手法不断翻新,但仍有很多方法识别。例如,骗子可以复制微信名称和头像,但很难复制朋友圈的文字、图片等内容,只要打开朋友圈一看,就可以立辨真伪。而面对网络转账,一定要跟当事人打电话确认。

责编:刘飞红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