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微信新闻:一个交往生成观的分析
内容摘要:这种新的新闻方式打破了大众媒体新闻生产中生产与消费的二元对立和线性序列,是一种无本原的生产。一、从生产到生成:作为交往的新闻将人际交往中的新闻活动视为一种新闻生产,首先挑战了经典的新闻概念。二、互文性:微信新闻的生成方式社交媒体的新闻生成是在交往中生产,无论是原创文字还是转发转帖,或者点赞评论,都生产了新的意义。三、多元轨迹:微信新闻的时空再造德·塞托把人们的媒介使用置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高度肯定了使用/消费所具有的创造性,即所谓“生产性消费”:还有另外一种生产,它与合理的、扩张的,且集中、嘈杂、壮观的生产相对应,我们称之为“消费”。
关键词:交往;文本;新闻生产;社交媒体;媒介;大众传播;消费;研究;传媒;评论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微信不仅仅是新闻传播的渠道或平台,也是新闻生成的空间。不同于组织化、专业化的新闻生产,微信的新闻生成是在交往中生产,其新闻方式是作为交往的新闻。这种新的新闻方式打破了大众媒体新闻生产中生产与消费的二元对立和线性序列,是一种无本原的生产。微信的新闻生成以文本间性(互文性)的方式呈现,形成了多重连接、交叉并置的互文,不断创造新的信息与世界图景,创造出含混、多维的意义。而且,微信新闻生成重塑了人们的时空体验,模糊了时新性、真实性、事实与意见、专业与业余、公共与私人等传统新闻生产所依赖并强化的固有边界,因而表征了全新的新闻范式。
关键词:微信交往/生成/互文性/新闻生产/新闻范式
作者:谢静
简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标题注释: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交往、媒介、地域:城市社区传播与邻里空间生产”(编号:13JJD860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社交媒体的终端优势,给传统新闻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危机”话语①充斥业界与学界:将社交媒体时代或视为新闻业的“黄昏”,即将面临死亡;或视为“黎明”,②预示着大转型与新开端。然而,不论是“黎明”还是“黄昏”,其立足点都在新闻业自身,其基本前提都是职业新闻生产者与作为消费者的新闻用户之间的隔阂与对立。美国新闻学者马尔基奥尼(D.M.Marchionni)曾提出“作为对话的新闻”(journalism-as-a-conversation)概念,以其与传统的“训话式新闻”(journalism as a lecture)相对照,认为从公共新闻、互动新闻,再到参与式新闻、公民新闻,记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程度日深。③毋庸置疑,社交媒体能够为这种对话提供更多便利,增加二者之间的互动程度。但是,社交媒体有关新闻的对话只在记者和民众之间吗?民众之间的新媒体交往,就无关新闻生产吗?
企鹅智酷2015年12月发布针对全国逾万网民的调查报告显示,70.2%的网民表示,过去一年要比往年更多地使用社交应用看新闻;不用社交应用看新闻的只有10.3%。调查没有说明人们阅读的新闻是什么,只重点分析“以个人账号和聚合性新闻应用为代表的自媒体+自媒体平台”获得高阅读频率。④2014年6月企鹅智库针对微信用户的调查则显示,近8成的微信用户关注了公众账号,其中自媒体和认证媒体的关注比例最高,分别为29.1%和25.4%。⑤由此推测,来自社交媒体企业自身的调查与传统媒体一样,也把社交媒体看作是新闻(自媒体和认证媒体内容)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与人们的直接交谈和其他形式互动切割开来。然而,对于用户而言,这种切割是否符合其实际的媒介实践体验?仅仅把微信看作是新闻传播的渠道和平台,就像是将其视为社交工具一样,实际上忽略了人们运用这样的新技术形式重新构筑自己生存体验的日常实践。社交媒体提供了新的交往体验,型塑了新的交往形式,而新闻活动即嵌入这样的交往过程之中,因此也必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性格特征,形成新的新闻方式。⑥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