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警惕“微信红包”演变成“微腐败剧”
近日,四川省普格县食药监局花山监管所干部肖绍彪(非中共党员),以儿子过生日为名民微信群发索要红包一事,引发关注。县纪委监察局调查,肖绍彪共收到微信红包99个,总金额5331.67元,他也因此受到行政记大过处分。(《中国纪检监察报》8月28日)
微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必需品”,其所具有的支付转账功能,更被人们奉为“支付神器”。微信红包作为微信支付的重要方式,应其具有互动性、游戏性、趣味性、随机性等特点,更容易被人所接受,发红包、收红包、摇红包、抢红包,可以说使用微信的人几乎都对其乐此不疲。
然而,“微信红包”如何演变成一些干部的“微腐败剧”呢?近年来,在曝光和处理的一系列腐败案件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果,腐败土壤的滋生,往往就是开始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微信红包看似数额不大,几块到几百块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然千里之堤尚毁于蚁穴,一些被查处的典型案例中,有的党员干部就是从收一条中华烟、一个剃须刀等等“小物件”开始,没人管、没人说,自己也就放松了自我要求,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一步步“微腐败”中,不知不觉偏离了方向,走向了犯罪,最终“葬送自己”。这警示我们,违法乱纪、腐化堕落,往往就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及时阻断小错演变成大祸这就是“惩防并举、治病救人”。
警惕“微信红包”演变成“微腐败剧”,似乎“小题大做”,一个普通的“微信红包”何必对干部如此“苛刻”?其实不然,严管实则是厚爱,对于约束干部不按规定要求乱收“微信红包”的处理是恰如其分的。干部手中使用的“公权力”,往往是微信红包之所以“紧盯”和“向往”的原因。权力必须受到严格的制约,这是全社会达成的共识。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必须严格接受监督,不检点、不注意就可能产生负面新闻乃至负面效应。对微信红包,尤其是服务管理对象发来的红包,干部应该说“不”,至少也要高度警惕,这是干部应坚守的廉政底线。有关部门也应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制定新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约束规范干部参与互联网交流的行为,加强互联网廉政教育,对相关典型案件应及时进行通报曝光,为各级干部思想行为“安装上”“杀毒软件”,筑牢起廉政的“防火墙”。
反腐倡廉“处大更要处小”,小事不加以制止,往往就会“拖爆拖炸”。“微信红包”看似小,实则“温水煮青蛙”,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责任编辑:李月莹)
相关报道
>>返回频道首页
微信订阅号
手机版
法人微博
Android版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