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美丽姑娘嫁特级伤残军人 陈巧云:晚报给我带来正能量(1)
扬州晚报2006年4月25日报道
陈巧云:20年谱写
爱的和谐曲
1984年7月,在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中,闫绍田不幸被地雷炸伤,两条腿被炸飞,左手血肉模糊。闫绍田在前线身负重伤的消息传来,陈巧云如五雷轰顶,彻夜难眠。1985年8月的一天,陈巧云走进南京军区总医院,来到闫绍田的身边,向他敞开爱的心扉,毅然决定嫁给他。
本报率先对陈巧云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他们的故事迅速传播。随后,本报又多次对陈巧云的家庭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全国多家媒体的聚焦,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中央媒体进行了报道。
10年前的4月25日,《扬州晚报》报道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1986年的春天,美丽善良的姑娘陈巧云冲破世俗的偏见,和特级伤残军人闫绍田在江都登记结婚,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陈巧云、闫绍田的故事经本报率先报道后,引起了全国多家媒体的聚焦,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10多家中央新闻媒体对她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
如今,10年过去了,陈巧云和闫绍田已携手走过了30年的人生岁月。陈巧云告诉记者,她很感谢《扬州晚报》一直都还记挂着她,“对爱人,不忘初心,携手共度人生路。对帮助、关心我的人,感恩于心。感谢《扬州晚报》这么多年一直在关心、支持着我,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近况走访】
儿子毕业成家,这10年最幸福
“这是我最幸福的十年时间,老闫各方面恢复得都很好,除了夏天出现点轻微感染,别的一切都好,他在社区的工作也非常顺利。儿子大学毕业考上研究生,现在扬州职大工作,也已经成了家,我已经有了儿媳妇了。我自己呢,现在工作也非常充实,同事、领导也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陈巧云刚刚结束了上午工作,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10年过去了,陈巧云现在是江都区双拥办主任,平时工作非常忙,可依旧神采飞扬,“这么多年习惯了,工作即使再忙,回到家我也会把绍田照顾好,这是我的责任。”
陈巧云说,从小就特别尊敬、崇拜军人,所以走上双拥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陈巧云就以满腔的热情关心和照顾好所有的双拥对象,把军人当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2005年,江都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任务十分繁重,常常需要早起晚归。那段时间,陈巧云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着整理资料。可是,这并不影响陈巧云在家的“工作”,“这么多年来,基本上每天都是早上5点就起床,先烧水,然后去买菜,不但要把早饭做出来,还要把中午饭提前做好。万一中午不回来,得保证绍田回家能有得吃。”
儿子工作成家了,闫绍田工作和身体都不错,自己的工作虽然繁忙,陈巧云觉得很值得,“能够为军人做点事情,再忙都值得。我真的觉得我非常幸福,被《扬州晚报》报道后,我真的迎来了人生中最好的10年。”
【人物对话】
晚报给我带来正能量
记者:现在你的工作、家庭还顺利吗?
陈巧云:顺利,非常顺利。被《扬州晚报》报道后,我们家的故事被很多人都知道了,好多陌生人看到报道后,特意找到我,给我加油、鼓劲,这让我觉得我自己的价值被这个社会认知了。现在,绍田恢复得很好,他的工作也很顺利,我也是,工作虽然忙,但是同事和领导都很支持、关心我。儿子也是,研究生毕业之后现在当了老师,也成了家。太幸福了,现在就盼着第三代了。
记者:你觉得报道前后,你的生活有区别吗?
陈巧云:有区别又没有区别。有区别的是,通过媒体的报道,很多人知道了我们的故事,给我带来了很多关注与荣誉。说没有区别就是,其实不管有没有人认识我、知道我,我的日子也是正常这么过,自从我第一天做这个选择起,兼顾工作和家庭,照顾好闫绍田,就是我的初心和选择,我不会因为任何别的原因而改变。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