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关于加强新闻媒体管理的建议
内容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闻工作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同时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新闻宣传和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因此研究新形势下的媒体和新闻管理尤其重要。
现在,有些媒体一方面在大肆批判社会缺乏诚信,奋力揭露各种唯利是图、缺乏规范和道德的黑暗面,另一方面,自已也身陷利益泥塘。不少媒体宣传和经营不分,公开或变相搞有偿新闻。一些媒体从业者借舆论监督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一些媒体甚至以新闻敲诈为主要盈利模式或生存模式。前不久媒体曝光的21世纪报系涉嫌严重经济犯罪案件就是典型案件之一。基层单位和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特别是海南,这种现象尤为严重,由于海南媒体较多,经济欠发达,海南的一些媒体除公开或变相搞有偿新闻之外,违法广告行为也相当严重。
一是有些新闻单位办报办刊办台办网指导思想出现偏差。把经济利益置于社会效益、媒体社会责任之上,把媒体当作经营牟利的工具,把恶意炒作民生热点新闻做为营销的手段,为了商业利益、小团体利益不讲是非、不辨真假、唯利是图。
二是一些新闻单位对新闻队伍的培训教育不够重视。面对新闻队伍年轻化、人员来源多样化的趋势,必要的教育培训没有跟上,致使一些新闻从业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根基不牢,对党的新闻工作传统不了解,对自身定位和作用不清楚,法制纪律观念淡薄,职业操守缺失。
三是一些新闻单位内部管理不善、治理不严,有的媒体内部管理甚至流于形式,对新闻队伍中的个别害群之马缺乏管束,纵容默许,听之任之,为少数人胡作非为打开方便之门。仅无证采访这块,据海南某单位统计,2013年来该单位采访的28名新闻从业人员,有记者证仅6人,占21%;无介绍信、工作证、记者证的三无“记者”占51%。有单位甚至不向编辑记者发工资,而是由编辑记者每年上交经营任务,导致新闻敲诈不断产生。
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整顿力度,整合媒体资源,精减媒体数量,改变僧多粥少的局面。各新闻媒体单位根据自身现实情况,以及从市场经济层面的资源配置角度,在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共享利益的总体框架下,通过资源整合,集全省之力集中投资,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产生强的聚合效应,从而更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占领宣传阵地;可以大幅度节省各单位的经营建设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抗风险能力,获得长足发展;可以力求专业,凸显特色,做深做透,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可以在时效性上下功夫,克服各自为政、同质化严重、竞争力较弱的不足。
二是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坚持党性原则和党管媒体原则。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增强党的意识,尽职尽责为党和人民事业工作,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对于官方媒体,要按照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求,探索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挑选政治可靠、业务精湛、敢抓会管的干部,配好官方媒体领导班子;新闻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落实《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和《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切实规范新闻采编人员行为。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坚持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宣传、经营两分开,新闻采编人员不得从事、不得涉及经营活动的规定;对新闻敲诈、虚假报道造成严重后果或被判处刑罚的记者,要吊销其记者证;探索将商业网站编辑和业务负责人纳入新闻采编人员管理,重点商业网站试行总编辑负责和责任追究制度,互联网建设、管理和舆论引导工作必须由党委宣传部门综合协调,公安、通信管理、新闻出版等部门各司其职;党委宣传部门要定期组织对网上舆情进行及时研判,牵头开展舆论引导工作。
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新闻工作者和媒体单位不履行相关新闻管理法规的,依照有关法律和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行政和刑事责任。
内容二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将不具有新闻价值的报道,按照出资人的宣传意图,撰写成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和出资方的商品非法买卖。被采访对象个人、企业、团队,因权钱、形象走向媒体,用物资换取利益。这样,使“有偿新闻”不但没被压制,反而到处可见,在新闻界形成了一种不正之风。 由于“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违背记者职业道德向被采访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是被采访对象通过权钱交易换取利益的活动,是记者道德失衡的现象,成为新闻界的不正之风。
目前,有偿新闻在新闻界盛行,给新闻界、记者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也在有偿新闻的推动下,新闻媒体的不少弊端也逐渐显露,如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媒体的腐败,记者职业道德的失衡等。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质疑,记者在权利与正义之间摇摆不定,拜金主义在新闻界中充斥着,使得记者的职能没有得到发挥,媒体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让受众蒙受欺骗。例如:《新快报》“记者门”事件,就是“有偿新闻”导致的不正之风。
一、有偿新闻的危害
1、损害新闻工作者形象。有偿新闻的出现,无疑是神圣的新闻界的污点。有偿新闻的产生,让媒体渐渐失去人民的信任,让神圣的新闻界和世俗交错在一起,有损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也损害了媒体在人民心中公正的形象。
2、降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偿新闻,其实就是新闻界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界的反应,具有或不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出来,使新闻界出现了“虚假新闻”、“低俗之风”,大大降低了新闻的真实性。
3、腐蚀媒体使记者道德失衡。有偿新闻盛行, 使记者忘记自己的天职,难免在新闻报道中掺杂个人感情色彩,使新闻失去了自身的职责。 有偿新闻,严重腐蚀了新闻的工作队伍,使记者们为了金钱堕落,使记者道德失衡,使媒体公信力受损。
4、损害公众的利益。有偿新闻以提供信息服务来换取利益的不正当方式,为了达到个人或公司的利益夸大事实,混淆视听,破坏了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原则,最终,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5、降低媒体公信力。新闻是以事实说话的,媒体是具有公信力,讲求公平、公正的行业。有偿新闻是记者把具有或不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按照出资者的意图撰写。有钱好办事之风盛行,让那些没有钱需要伸张正义的人无处伸张,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
二、有偿新闻产生的原因
一是媒体与媒体新闻机构之间,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背景,相互交换新闻;记者和编辑,利用手里的采编能力,以新闻版面和栏目,给企业做广告搞宣传,俗称软广告。或者给企业领导和名人拍马,以此获得相应的金钱权利。
二是社会贪污腐败现象猖獗。整个社会腐败环境恶劣,权利和金钱之间的交易普遍,对从业者产生了不良的诱惑,新闻学者孙旭培说:“腐败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有偿新闻”已经成为很多媒体的生存方式。首先,商业化侵蚀媒体。为了追求娱乐性轰动性,不惜牺牲上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三是记者没有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记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新闻中掺杂个人情感,出卖新闻的真实性,以求换取自身利益。导致“有偿新闻”在新闻界屡禁不止。
四是市场竞争采取不正当手段。在传播方面,媒体独当一面。个人,企业和团体组织没有发言的渠道,不得不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引诱媒体。具有公信力的新闻机构,在一些思想腐败的人的带领下,自然也不能免俗。
三、根治有偿新闻的建议
1、政府、新闻机构与企业联合治理。如今有偿新闻在新闻界蔓延,成为了新闻界大家都知道却有不明说领导们都默认的规定。有偿新闻让不少新闻人为之不耻,让新闻界乌烟弥漫看不到正义。有偿新闻让人民心寒,对媒体的不信任,所以根治有偿新闻刻不容缓。导致有偿新闻的原因很多,制度、管理、自身都存在着很大问题,所以,对于有偿新闻的根治还需要国家、媒体机构与各企业齐心协力,联合治理。
2、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职业修养。记者应该严格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牢记记者自身职业道德,身上应该背着责任,所报道的事必须是事实,是人民群众所要表达的意愿,凡事真事记者就报道,凡事人民想说的,记者就说,坚决不为金钱权利所诱惑,彰显正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记者是否具有职业道德,对防治有偿新闻工作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根治有偿新闻的产生。
3、防止用钱财贿赂新闻工作者。这些都是“有偿新闻”和“有偿新闻”引发出的问题,不仅是记者本事因为钱财出卖事实,也牵连到整个媒体利用新闻。社会变得向“钱”看,让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为所欲为,使得那些需要伸张的正义而无法伸张。“有偿新闻”让社会“乱”了起来。
4、用政策文件来限制有偿新闻。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偿新闻”不断以各种形式演化,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有偿新闻”进行禁止整顿,但还是屡禁不止。一是采编人员向前看。二是记者经济压力大。三是资本的逻辑在作怪。四是有偿新闻的隐匿性。由于有偿新闻,让记者迷失方向,使新闻工作者犯错误,使媒体渐渐失去公信力,为了保证新闻事业的权威性、正确性,务必根治有偿新闻。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