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全国晚报媒体记者与西路军后代“回望西征路”
原标题:全国晚报媒体记者与西路军后代“回望西征路”,感受那段悲壮的历程
今年7月7日,周纯麟的子女们曾来到梨园口献上旗帜。
周善平含泪讲述汪家墩战斗。 本版摄影 马军 冉文 时力强
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烈士纪念碑前,西路军后代想起牺牲的英雄嚎啕大哭。
在高台西路军纪念馆,周善平说,这就是我父亲。
1983年,周纯麟重走西征路时在兰州眺望黄河。
8月26日是兰州解放纪念日,来自全国20余家晚报总编辑、记者、西路军后代、西路军研究者当日相聚兰州。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和兰州市委主办、兰州晚报承办的全国晚报总编辑暨西路军后代“回望西征路”大型采访活动启动。西路军后代,陈昌浩之子陈祖莫及夫人、谢觉哉之子谢烈、刘瑞龙之女刘延淮等和记者踏上前往河西的“回望西征路”采访活动。
在西路军后代里,还有原西路军30军88师263团3营指导员周纯麟之子周善平,他从小生活在南京,老母亲至今也生活在南京。一路上,周善平向记者讲述了周纯麟的西征故事。
梨园口思亲泪涟涟,“面对你们,我太心疼”
甘肃省高台、临泽是当年红西路军在河西遭遇敌军最多,西路军将士牺牲最多的地方。8月30日,“回望西征路”采访团来到甘肃省临泽县。祁连山腹地梨园口北面山口两侧,“西路军魂”四个鲜红的大字远远就能看见。
当年梨园口一战,2000多名西路军战士牺牲,政委陈海松埋骨深山,其中妇女团几乎全军覆没。伴随着讲解员的含泪讲述,在场的西路军后代面对烈士纪念碑嚎啕大哭,长跪在地久久不愿起身。
周纯麟将军的儿子周善平来到墓碑前,指着一面鲜艳红色旗帜泣不成声,旗上写着“红西路军精神万岁”。原来,为了缅怀父亲,也为了寻访当年周纯麟将军的戎马经历,今年7月,周纯麟的子女们重走西路军征途。5个六十多岁的退休老人,开车从南京出发,自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地会宁开始,靖远、永登、武威、永昌、张掖、酒泉、梨园口、嘉峪关、瓜州、红柳园、星星峡,一站一站寻访。每到一处纪念碑馆,他们都会将一面鲜艳的红色旗帜献上。7月7日这天,他们来到梨园口,同样献上一面旗帜。
“历史应该记住他们。” 周善平老人抚碑痛哭,久久无法平静。他说每一次来到这些当年父辈战斗过的地方,心情都特别沉重,面对长眠在河西大地的这些西征英魂,总觉得心里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
此时,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国防大学教授朱玉先生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老人边哭边说:“站在这里,面对着你们,我太心疼!太心痛!”作为国内最早研究西路军的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朱玉先生就将自己的毕生和西路军紧紧连在了一起,查史料、翻档案、找健在者取证,被称为西路军正本清源的第一人。
“我的父亲是战斗指挥员,一天打退进攻十多次”
8月30日中午,采访团来到汪家墩。倪家营子镇位于张掖市临泽县南侧,倪家营子镇南侧的缪家屯庄,是当年西路军的总指挥部。在缪家屯庄附近的汪家墩,是当年红军设置的前沿阵地。进入堡内,厚厚的土墙上当年激战的弹孔依旧。
这是一个方圆占地约1亩、高2丈有余的碉堡,虽然经过了70多年的风吹雨打,但堡外墙上大大小小的弹痕依然清晰可见。这里是当年西路军在临泽县同敌人战斗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西路军曾经三进三出。
周善平含泪给记者们讲述了当年汪家墩战斗的故事。1937年1月下旬开始,五军残部从高台突围后,在倪家营子与九军、三十军会合,分兵驻守在20多个村里。当时西路军只剩1万人左右,其中战斗部队仅6000人,而敌军有4万之众。当年最激烈的战斗就在八十八师二六三团防守的汪家墩。“当时我的父亲是三营教导员,他带领九连固守在此,这里是西路军遏止敌人进攻的咽喉。”在战斗的第一天敌人便重兵连续进攻,西路军激战一整天打退进攻十多次,全连士兵大部分壮烈牺牲,最后只剩下9人,其中还有4人是重伤员。父亲给我们说,在西路军的时候,每一个战士的牺牲,无论是团长还是士兵,只要是有名有姓的,他都记得住。 上世纪80年代初,周纯麟将军在去新疆出差途中专程来到汪家墩,凭吊当年血战时牺牲的战友们。“站在那儿,父亲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凝望着眼前这座弹痕累累的土墙,整整40分钟。随后,转身踏上归途。”周善平说,“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他的战友们倾诉。”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