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国外宣形式丰富亮点频现

2016-08-09 01:25 出处: 人气: 

 关键字:中国 外宣
【导读】国内新闻 报道【媒体:中国外宣形式丰富亮点频现】 这两年来,中共宣传出现不少新手法和创意,也越来越注重“接地气”,例如政治人物创建粉丝团,与民众互动;政策宣传海报或广告,也不再是一味地洗脑式“学雷锋”之类。此前“讲文明树新风”使用中国传统娃娃柔性表达诉求,“四个全面”以动画或洗脑式神曲包装传播等,引起民众共鸣,其宣传模式也“与时俱进”。(@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8月7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近年中国为提高软实力,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宣传模式也“与时俱进”,出现不少新手法和创意,越来越注重“接地气”,引起民众共鸣。

据美国《纽约时报》7月28日报道,“我是谁?”这是人们在自我怀疑的时刻、或者狂欢了一夜之后,有时会问的一个问题。如今,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它自己的牵动人心的答案。

在一个为纪念建党95周年而最新制作的精致电视广告中,这个问题被用来宣传共产党的一种形象:一个不起眼的社会改良者的社团,默默无闻地把中国维系在一起。

自从广告本周播出以来,中国的不少新闻媒体——都是党自己的媒体——称赞这个90秒长的广告用娴熟的、人性化的手法提升了党的形象,许多普通的中国人已把加入党组织看成促进自身进步的工具。这部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广告显示,党的宣传工作者变得更加懂得如何与当代观众进行对话。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7月5日报道称,“抛开过去的种种偏见,今天我想重塑世界对中国的印象。还原那些长期以来被外媒编纂的不实报道”,这首名为《这是中国》的英语说唱歌曲一开始便提出了自己的诉求。演唱组合中的两名成员李毅杰和王梓鑫在微博上表示,歌曲制作得到了中国共青团中央的支持,制作过程超过两个月,并自称目前歌曲点击量已经超过700万次。

除了抨击外媒对中国的“不实报道”,并强调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管理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之外,歌曲中也提到了中国社会存在的多方面问题。歌词一再强调称,尽管这个国家仍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还是一如既往地深爱着自己的国家。

中国官媒报道称,6月28日,也就是中共建党95周年纪念日到来前,《这是中国》正式推出。

这首歌的副歌部分写道:“红色巨龙绝不邪恶,而是一个和平的地方。”除了展示中国民众对政府机制的信任及中国在科技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外,歌词也提到了台湾问题:“多的不说,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只是渴望团结,因为我们大家都来自同一个大家庭。”

美国《时代》周刊6月30日也对《这是中国》进行了报道。

中国官方近来屡屡使用说唱歌曲作为宣传手段。解放军曾使用说唱歌曲制作征兵视频,歌词中出现了“你们怕不怕?不怕!你们怕不怕?不怕!只要一声令下,杀杀杀!”等语句。

身份神秘的“复兴路上工作室”发表过英语说唱歌曲《十三五》,解释“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央视曾推出视频《深改小组两岁了》,在说唱乐中穿插习近平的讲话片断。新华社也制作了中文说唱歌曲《四个全面》,介绍习近平的相关政见。

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8月4日报道,中国宣传掀起视频热,它们的制作水准比不上好莱坞作品,传递的信息也过于直白。过去几天来,中国的宣传制作传播了大量视频,指控西方敌对势力犯下的诸多罪行,如煽动民族骚乱和窃取中国在南海的岛礁等。

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些内容相似的视频,尽管来源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警告以美国为首的阴谋集团不要企图通过煽动颠覆活动、骚乱甚至窃取领土伤害中国。

与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上播出的南海视频不同,这类视频的传播目标通常不是西方人,而是中国国内观众。中国人越来越强烈的爱国情感证明,数十年的宣传十分有效。

台湾《联合报》7月28日报道称,今年95岁、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近日破天荒地打出形象广告,以六位平凡人物的生活点滴,塑造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新形象。相较以往说教式或“学雷锋”等严肃的宣传方式,该片颠覆传统,走小清新路线,在大陆引起热烈讨论。

这两年来,中共宣传出现不少新手法和创意,也越来越注重“接地气”,例如政治人物创建粉丝团,与民众互动;政策宣传海报或广告,也不再是一味地洗脑式“学雷锋”之类。此前“讲文明树新风”使用中国传统娃娃柔性表达诉求,“四个全面”以动画或洗脑式神曲包装传播等,引起民众共鸣,其宣传模式也“与时俱进”。

另据香港《东方日报》7月28日报道,一条南海主题宣传短片日前登上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中国屏”,向美国民众介绍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揭露所谓南海仲裁案的闹剧真相。

纽约时报广场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核心地带,是世界最热门的旅游地之一,每年客流量达数亿人次。近年中国为提高软实力,加强对外宣传力度,还聘请了一些西方著名公关公司做策划与游说。

参考消息网8月7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近年中国为提高软实力,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宣传模式也“与时俱进”,出现不少新手法和创意,越来越注重“接地气”,引起民众共鸣。 据美国《纽约时报》7月28日报道,“...更多相关链接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