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省新闻媒体报道的涉警负面信息谈如何有效提升人民警察队伍的

2016-07-16 19:19 出处: 人气: 

  加强公安机关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对涉警舆论负面信息进行积极、有力的宣传引导已成为当前各级公安机关一项重要性的共识。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新华网中,站在国家的高度作出"舆论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强调政府部门要学会主动接待媒体、善待媒体、利用媒体为我所用,将新闻舆论宣传引导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性的工作贯彻、落实的论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手机、电视、报纸、媒介的迅速普及,百姓自身法律意识、主人意识的不断增强,群众工作之余关注政府的行为程度的提高,以及对自身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言论自由权意识的高涨。群众变得越来越忠于关注政府,关注领导人,关注各权力部门的工作、行为及举措。公安机关作为一支与人民群众交往密切,肩负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刑事侦查权和治安处罚权的行政管理机关,历来受到媒体及百姓的关注。一次不到位的工作、失误的表现、态度的傲慢及其它反映出的伤害群众感情的事件都可能成为群众主动需求媒体报道,媒体乐于炒作的涉警危机事件。

  2010年以来,笔者通过阅读我省报刊、媒体发布的新闻、上网查询公安机关涉警危机事件,发现我省公安机关队伍也常遇到媒体爆料的涉警危机事件的发生。2010年1月12日《江南都市报》报道的"两男子骗租轿车去典当--新建县北郊派出所、长棱责任区刑警队及县局经侦大队均称无法立案"事件。2010年1月17日《大江网》上报道的"老婆钱被偷,110报案居然遭遇尴尬"事件,以及2月4日,媒体报道的"撞倒了不够还开车压断腿"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在发生之后虽然经过公安机关的舆论都得以平息,但事件本事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警察的队伍形象、威望、公信力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此类事件为出发点,笔者认为对媒体报道涉警危机事件进行分析,号召全体民警树立公关意识,有目的地对媒体进行公关,积极地开展疏导,形象重建工作是当前解决涉警危机事件,密切警民关系,提升警察形象的有效途径。

  一、 我省新闻媒体报道公安机关涉警危机事件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2010年1月12日《江南都市报》报道了一篇题为"两男子骗租轿车去典当--新建县北郊派出所、长棱责任区刑警队及县局经侦大队均称无法立案"文章,文章记载了记者随当事人一同前往新建县公安局采访事件的内容,记者同时将采访中了解到的、见到的有关内容述之于报。从报道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在记者的采访下,问题还是没有得到一个很明确的解答,特别是文章中记者将当事人许某所表述的"前几日,其中一方当事人曾打电话恶狠狠地报道说,该县刑警大队的黄姓大队长就是黄某的大伯,车子就是不给能怎么样。"的话语。"民警打电话追问当事人报了案还叫记者来的原由"内容全部见于报纸。

  从这篇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一在当前媒介高度发达的社会下,群众与媒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群众在遇到难事、急事时从以前的自行解决变得善于借助媒体的手段解决。主动的找媒体进行爆料、追踪、报道。其二,媒体在接受到有价值的新闻后,也非常乐于对事件进行报道,连续、追踪,善于在文章的标题上,新闻的内容上做文章,吸引阅读者的眼球。其三,媒体很善于转述当事人的观点,对于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包括被采访者的态度和语气,表情全写进报道中。

  (二)2010年2月4日,经媒体爆料在网络上炒作的沸沸扬扬分局民警在交通事故遭遇到的危机事件。媒体记者四次通过跟踪报道来报道此事,分别以"撞倒了不够还开车压断腿"以及 "肇事者撞倒人还开车压断腿 事后放话不会赔一分"为标题进行跟踪、炒作。特别是在当事人一直未出现时,媒体记者通过从侧面描写受伤者家属的情况,公布电话中通话的有关情况,采访相关法律人士对行为的定性以及医院医生的诊断,从而将事件推倒舆论的高潮。此次事件得利于东湖分局的快速反应,主动出击,面对记者。但不容忽视的是该事件所造成的影响。

  从这件事件中我们可以得知:一是危机事件发生后,躲、堵、避、藏都不是解决危机事件的办法,需要当事人迅速、主动的接待媒体、应对媒体,在报道中当事人的躲成为了媒体更加乐于报道新闻的价值。二是危机事件发生时,尽管当事人已被事件影响的焦头烂额,心里憋满怨气,但面对记者时更应该沉着冷静,不说过头的话,不做过头的事。正如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曾说过"对待媒体假话不说,真话不全说"的一样。要防范媒体将自己的话报道出去成为炒作舆论的焦点。三是舆论已形成焦点时,不做无谓的质问,解释工作。先道歉,表错误,愿接受监督,用积极诚恳的态度盼求矛盾的化解。

  媒体就像一只扑花的蝴蝶样,每天在我们生活、工作的周围关注着我们,监督着我们,掌握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二、 涉警危机事件接连发生的原因

  (一) 公安机关及民警公关意识不强

  "人人公关,公关人人"是公安机关每个民警应该做的也是能够做得到的,当前由于我们国家警察公共关系的构建相对来说比较晚,我们国家是在近几年来才提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内涵和要求的。虽然公安部人事训练局在加强民警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要大力加强民警警察公共关系教育的培训,但由于目前民警还未接受过专业的公关,应对媒介的训练,所以当前一些公安机关的媒介公关意识相对来说还不够强,还未跟进社会步伐的脚步。在基层中许多民警还不太了解怎么去面对媒体的日常采访,取而代之的是在面对有媒体采访时,采取躲、藏、跑,怕、排斥的事件发生。在"两男子骗租轿车去典当--新建县北郊派出所、长棱责任区刑警队及县局经侦大队均称无法立案"一文中,文章最后刊登了民警质问当事人"为什么叫记者来的语句。"这些都反映出民警对媒体认识程度不高。特别是当前在民警面对舆论监督时,因缺乏相应的知识而采取沉默,认为不回答自会清者自清,诸不知正成为媒体舆论、炒作涉嫌掩盖事件的重点。危机事件正逐渐的在考验着公安机关的应对能力,而公关意识不足的矛盾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公安机关危机下形象的建设及应对。

  (二) 公安机关尚未成立专业的危机处理部门

  公安部下发的关于《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敏感案(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规范》文件中,也进一步强调了当前建立突发性危机事件机构建立以及部门联动处理机制的重要性所在。当前各级公安机关部门虽然都已建立了网络新闻评论员机制,但由于在工作当中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机制。从而延误了舆论宣传的最好时机。观察2010年1月份我省三大群众关注率较高的报纸报道的有关涉警事件的消息就达五条之上,而事后关注的情况看公安机关回应的很少很少。1月14日南昌晚报报道了题为"派出所就隔两百米松柏巷最近频失窃"的文章后未见回应。2010年1月19日,江南都市报报道的题为"注意!南昌广场东路有一伙强盗 -- 一女孩大白天放学独自回家两度被抢" 希望警方加大治安力度,确保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文章,也未见公安机关回应,答复相关的如:已安排警力正在查处中,以致或多或少的在百姓中产生恐惧。包括1月22日对阳明路警车的曝光都没有见到我市公安机关在报纸上的回应。这些都因为公安机关内部缺乏一个专门的应对处理危机公关的公共关系管理部门,造成部门缺乏联动机制,从而降低了媒体的期望值,影响警察的良好形象。全国一级英模陈勇琦曾说过"其实百姓很很容易满足,一个表态,一句真心话,一个微笑就能满足。"同样,只要积极的回应媒体,回应媒体的监督,媒体也就少了些舆论的新闻,炒作的价值。

  三、 提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队伍形象的途径

  公共关系建设已经成为当下我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既能塑造出良好的警察形象。也能促进警察队伍建设、危机处置能力建设。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警察事业的飞速发展。

  (一) 加强对民警警察公共关系学科的培训,在对内强化民警素质的同时,对外树立警察良好的形象信息社会百姓监督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群众对公安机关期待值的提高,使得各级公安机关在队伍建设、警察形象建设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一线与群众交往密切,交道最多的民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民警不仅在打击犯罪上具备公安业务处理的能力,同时在服务群众、接受记者问答、处置突发性事件上也应该具备公安业务之外的广阔得知识。由于基层民警在培训上欠缺公安业务之外的有关公众、媒体与警察之间关系,应对媒体技巧知识的学习。造成基层民警在处置一些问题上由于缺乏技巧而引发涉警危机事件及影响警察形象事件的发生。2008年广东省公安厅就基层股所队队长有关"应对新闻媒体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84人中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人数为66人,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人数为118人;认为掌握应对新闻媒体的技巧和能力的人数仅为36人,认为不掌握的人数为68人,认为说不清的人数为80人。接近90%的基层单位很少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一年在五次以下),应对媒体的经验比较少,约80%的人不掌握应对媒体的技巧其中怕说错话的人占所有人中的41.9%,缺乏应对技巧占所有人中 38.7%。不知如何处理负面和失实报道占据15.1%。加强对民警警察公共关系学科的培训,向民警灌输"全警公关、人人公关"的理念,让民警掌握相应的警察公共关系理论,密切警民关系工作的技巧以及了解媒体,应对媒体技巧。不仅可以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警媒关系达到"外塑形象"的目标,也可以在提升民警工作水平、应对能力的过程上起到"内强素质"的要求。

  (二) 筹备设立警察公共关系科,在回应媒体的同时策划塑造公安机关爱民、亲民、为民的良好形象香港警察是我国最早设立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的地方。从香港警匪片可以看出,"为把全港打造为世界最安全的地方" 香港警察的宗旨已深入人心。香港警察在人民心目中也享有极高的荣誉及威望。香港警察之所以能密切群众、受到群众的拥护和赞扬,最终得益于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的设置。因为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的单独设置,使得香港在处理有关警察形象、警务危机上得心应手,在素有新闻"狗仔队"的香港,成功地策划、塑造出警察可亲、可敬、可爱的良好形象。特别是香港公关部门启动的24小时随时答记者问、为记者提供质询、质问、统一口径主动发放相关警队消息的机制,有效地避免了媒体因不知道警察当前工作的情况,从而四处打探消息,散播不真实消息的事件发生。同时,在应对危机上,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的设立,有效地解决因各部门机构不明,业务不熟,无人问津,无人应对,延误时间的现象发生。

  2010年媒体先后几天报道了我市小巷隐藏赌博机的消息,事后虽然也见到我市公安机关查处、销毁消息的报道。但是从危机事件处置规定的时间来看,时间上已大打折扣,危机事件处置的最好时间就是在"黄金24小时内"解决。包括之后江南都市报策划的交通陋习望市民一起来检举、揭发的系列新闻中,报道内容中已涉及到市民对交警管理不力的问题。虽然有相关负责人出来说话。但是如果能抓住此项问题,进行专门的策划将很可能起到良好的效应。看过香港警匪片《大事件》的人就会发现,电影中在面对百姓对警察信任的质疑,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采取了一系列公关措施,善待媒体、换位思考、从而将本是一次危机的事件,转变为契机,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意识理念的更新,内地安徽、广东、上海等各地相继成立了处理警务危机、塑造警察形象的公共关系管理部门(处、科室)。在处理很多涉警问题上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在媒体报道"深圳女警因打车起纠纷煽司机耳光"的新闻后,深圳警方迅速站出来,24小时内向媒体表明公安机关的态度,澄清立场,发表"在非工作期间的行为属个人的行为,造成的后果由自身承担"的言论平息事态。在当前舆论监督空前涨大,百姓对警察期望情绪高涨,警民渔水不可分割的前提下,设置专业的公共关系部门,抽调专人负责公关,策划警察的形象,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需要各级公安机关将眼光放远,改变从前只注重内部宣传、忽视外部宣传的单一理念。从而向警媒、警民关系互动的双向型发展。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