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前门大街定位迷思》创作历程(图)

2016-06-23 19:05 出处: 人气: 

(原标题:记录《前门大街定位迷思》创作历程(图))

耗时近一个月调查完成的《两年一折腾


  耗时近一个月调查完成的《两年一折腾 前门大街定位迷思》,成为第二十八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通讯类一等奖作品。作为新闻界仅有的国家级经济新闻奖项,北京商报获得这项殊荣,不仅是对日常商业经济类报道的一次表彰,也值得我们回顾创作这篇报道的台前幕后,进而指引北京商报实现更多贴近民生、引领行业、关乎经济、以小见大的通讯类文章。

灵感由来

第二十八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暨2015年度中国创业创新新闻人物颁奖典礼于6月12日在京举行。在评选阶段,由45家媒体推选的241篇作品入围本届大赛,随后经评委会的四轮评选,共119篇作品获各级奖项,其中,我们采写的《两年一折腾 前门大街定位迷思》、《国企改革方案,字字关乎民企》、《2015北京创业报告》分获通讯类、评论类、专刊类一等奖。

在本次颁奖典礼上,《两年一折腾 前门大街定位迷思》得到了评委会专家的高度重视。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崔保国在颁奖典礼现场进行点评时分析,《两年一折腾 前门大街定位迷思》这一稿件反映的问题很尖锐,在事实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回顾过往,可以说,通过媒体对前门大街的问题进行尖锐报道,又进行了深度地探讨。

之所以关注前门大街,也是得益于它不同寻常的历史地位。前门大街是北京文化与商业的双重符号,它位于核心地带,是北京三大核心商业街之一。前门大街也是东西城两区的交界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让它的定位、发展、管理变得十分复杂和艰难。同时,前门大街改造为步行街之后,也更增加了外界的关注度,这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灵感。

创作幕后

尽管这是一篇2000字的稿件,但对前门大街的观察与报道,我们实际追踪了三年多时间,见证了前门大街近三年的变化,积累了大量素材。前门大街是北京的必逛景点之一,这里本该有浓郁的老北京或者说皇城文化的味道,但杂乱无序的商业构成,让大量游客只能从仿古建筑与老字号牌匾中脑补历史。

好的稿件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但在朝夕积累中才会有所收获。《两年一折腾 前门大街定位迷思》是持续三年的“前门系列调查报道”中的一篇综合性通讯稿件,稿件从前门大街两侧的商业品牌落位入手,以此牵出招商机构频繁更迭、背后的利益博弈问题,由此也就解答了前门大街找不到定位的原因。可以看到,稿件的大部分内容来自于走访与事件发展的梳理。文章主线的形成来自于大量采访和知情人士的接触。

精彩持续

通过此前的报道积淀,我们接触了大量与前门大街相关联的人士,其中不乏商户、参与前门大街管理的人员等。无论是基层人员还是高层管理者,他们所讲述的事情都有可能成为下一篇稿件的线索来源。

一篇完整、客观的新闻稿件不能只有一方声音,尽管很多时候采访政府、管理机构的时间与流程长且复杂,需要耐心与时间不断地沟通,但为了能形成一篇掷地有声的稿件,有时候也需要一些等待。尽管最后可能还是没有得到回复,但确保了采访报道的完整性。

稿件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为权威人士的采访,这些人士有的参与过前门大街前期规划,有的对商业有独到见解、丰富的操盘经历。术业有专攻,在解读前门大街商业时,稿件采集了政界、商界和学界的三方声音。对于前门大街的商业发展,专家的见解、观点和建言很多,但稿件的篇幅有限,当获得了大量信息后,需要甄别出与稿件主题、主旨相关联的信息,把最为核心和精华的要素呈现出来。

前门系列报道前前后后有十多篇,每次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也让我们积累和获得了很多独家采访资源。在此后的报道中,我们又独家揭秘了前门台湾商务区的陨落秘密。

除了拥有发现问题的眼睛之外,北京商报始终坚持观点独到、犀利。

北京商报记者 李铎

netease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