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新闻媒体改走智能化路线 旨在“人机协同”
二是“写”——价值匹配。机器新闻是通过技术逻辑对数据和事实按照预设的价值框架进行标配,从而生成自动化的新闻模型。业界专家沈阳教授从数据、知识、观点和整合的关系角度理解,认为机器新闻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结构标准对观点进行故事化叙述”。喻国明教授认为,“机器新闻写作”显性特征之一是“对于海量的内容生产实现智能化标签、聚类、彼此匹配”。通过对机器新闻写作流程的简单梳理可以发现,“机器人写手”是基于语料库资源的数据统计与运算,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所需要的价值信息和核心观点,并自动形成新闻报道角度,甚至形成故事化符号模态,然后利用系统既定的新闻报道模板生成新闻。美联社采用wordsmith技术平台能够接收APIs、XML、CSVs、spreadsheets等在内的任何格式,“然后通过算法找出数据特点趋势与内容来龙去脉,生成叙述性的长短文章、报表、可视化图形”。随着数据成为新闻中越来越重要的资料,机器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媒体用机器自动生成新闻,以增加效率,降低成本,拓宽市场。
三是“播”——需要匹配。如何快速通过需要匹配凝聚注意力,是数字化时代媒体竞争的重要策略。智能化媒体的突出优势就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受众的精细化需要,并通过技术逻辑将受众的需要与媒体的内容生产建立起对应关系,实现精准传播。智能化媒体可以通过机器进行后台的数据收集、监测和分析,将用户分类,在不同的时空场域为不同用户或用户的不同需要推送信息,提高用户的媒介使用频率,让用户产生对媒介的依赖。机器的作用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器,新闻机构通过机器获得海量且精确的用户数据。
不可否认,机器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并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机器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人力,使出版业内容生产自动化的梦想变为现实。现如今,其他种类的商品生产早已实现自动化和批量化,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包含文字、视频、音频、动画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种媒体的载体形式,仍具有机器所不能替代的独特性。事实上,从内容创作到内容生产的改变已经将新闻写手拉下神坛,如果不能搭上智能化快车,媒体就难以持续发展。同样,如果抛弃人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承担文化使命和产业功能的传媒业也难以繁荣。机器收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是人统筹和控制作用的发挥与延伸,因此,“机器记者”与新闻从业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功能互补。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