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发布: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受关注
【慧聪广电网】2018年6月19日,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其中,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部分备受关注。媒体融合依然是2017年中国媒体发展的主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提速升级,内容与平台、渠道、技术、管理一体化发展,正向“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深度融合迈进。
一、报刊、通讯社
近年来,随着报纸期刊单位对数字出版转型重视程度和认识深度的不断提高,转型升级步伐逐渐加快,转型升级思路日益清晰,转型升级路径渐趋明确,并取得初步阶段性成效:主流媒体阵地大大拓展,数字化新内容生产能力、传播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出版业务与传统出版业务优势互补、互为助力、此长彼长的态势日益凸显。
1.中央厨房模式被广泛采纳
通过采编流程再造,搭建“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发布”的“中央厨房”发展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报纸出版单位所采纳,已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广西日报报业集团、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社、辽宁日报社等纷纷建立起“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发布平台,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理念和思维,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单打独干的状况,实现了“记者一次采集信息、厨房多种生成产品、渠道多元传播给用户”的全媒体形态、24小时全天候的生产。
2.直播、音频、短视频和融媒产品成为创新重点
传统媒体顺应新时代用户使用习惯和场景变化,突破传统的文字形式,提供导向正确和具有公信力的直播、音频和短视频产品,赋予内容产品时代新定义,成为当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主要方式。譬如,新华社不断完善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供稿库产品功能,打造“卫星供稿线路+全媒体供稿库”新模式,升级面向新媒体用户的多媒体发稿线路,推出面向视频机构用户的短视频供稿专线,持续改进产品结构,提升服务体验;坚持内容创新,以时政类微视频为支点,把主旋律与微传播相结合,推出一批浏览量过亿的融媒体产品。安徽少年博览杂志社将“看”与“听”结合,打造“小耳朵听吧”语音广播故事平台,并在微信公众号先后推出一系列语音节目。
3.积极应用新技术打造新平台
随着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大数据、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新闻单位在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的过程中,也紧跟技术趋势,通过技术层面的提升,使新闻报道内容的传播价值达到最大化,形成独特优势。例如,新华社运用增强现实技术投射到无人机拍摄,在2017年两会期间,推出首款AR新闻报道产品《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蔡群和她姐妹们的人生逆袭》,在贵州代表团会议上发言时,人大代表蔡群将现场的蜡染刺绣扫入平板电脑的视频报道中,苗绣的制作工序、苗寨风情、创业故事、扶贫建言与现场的蜡染刺绣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封面新闻自主开发的“小封机器人”与用户见面,成为国内报业集团中首家拥有聊天机器人的APP;同时,封面新闻“因人而异”的算法推荐更加成熟和优化,机器人写作技术不断完善,向AI+媒体的前沿领域持续进军。此外,微博、微信公众号已成媒体标配,各大报纸期刊媒体普遍用微信公号构建新传播矩阵,扩大自身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4.利用媒体品牌影响力实现本地化服务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逐渐深入,传统报刊媒体特别是地市报、都市报和生活服务类报纸期刊的“信息+服务”垂直化战略开始表现日益亮眼。以用户为中心,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为更好地服务本地用户,越来越多的都市报开始布局垂直服务性的开放式平台,深度垂直服务区域用户。譬如,北京青年报于2013年10月成立了北青社区传媒,致力于打造北京社区O2O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除了为用户推送本地化、社区化的新闻和资讯外,还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本地生活化服务项目,拥有覆盖北京近60个生活圈的OK家社区APP;130家扎根社区服务居民、解决最后100米物流的社区驿站等。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则于2016年3月推出羊城派客户端,该产品定位是为本土老百姓提供基于生活资讯、邻里社交等方面的智能化本地服务,成为区域社区活动和社会治理平台。
二、广播电视
2017年,广播电视行业加快实施“智慧广电”战略,加大融媒体融平台、新闻客户端、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建设和科技项目攻关,加强融媒体内容创作生产,大力推出融媒体产品。行业融合传播的基础更加扎实、机制更加完善、效果更加显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媒体智慧融媒体建设明显提速,中国广播云平台、“央视新闻”、“中华”系列客户端、芒果TV等新媒体品牌已呈现出较大影响力、较强竞争力。跨地区、跨层级的联合融合发展模式在广播电视领域不断涌现,成为带动广电媒体转型升级的有益尝试。
1.“国家队”持续发力引领深度融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广电“国家队”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加强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机制创新,融合传播能力迅速提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云平台项目一期建设工作基本完成,移动互联网(车载)集成播控平台已汇聚400余套直播频率节目及超过百万时长的版权音频节目。截至2017年11月底,广播云采编系统再造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61家广播电台、2300多名编辑记者行业协作的新闻采编流程和共享机制,实现了资源共享共用、共采共编。此外,媒资系统内容建设初见成效,年均入库播出节目约3.8万小时、各类音频素材9.2万余条,已成为国内广电行业中数量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的音频数据库。
中央电视台基础资源云平台、一体化云平台、集成发布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一体化协同制作、多渠道协同分发、多终端互动呈现、全媒体精准传播的模式逐渐成形。截至2017年底,“央视新闻”新媒体用户突破3.5亿,央视网多终端月度全球覆盖用户达11.28亿人,“央视影音”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超过6.1亿,“央视财经”新媒体总粉丝和订阅户突破6532万,“央视体育”移动客户端累计用户突破750万。大小屏互动直播、大小屏融合互动报道等在央视已实现常态化。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坚持移动优先、重在社交,拓展新兴媒体对外传播渠道,已逐步形成内外一体、协调联动、差异互补的海外融合传播格局。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依托“中华云”建设媒体融合新型生产制作系统,历经两期项目建设,2017年已初步完成融媒体技术支撑系统的建设工作,实现中华媒体云、中华云融合传输覆盖网、中华云终端应用服务三个层面的完整架构。以客户端ChinaNews、ChinaRadio、ChinaTV为引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延伸打造中英、中俄、中意、中老、中柬、中塞等“中华”和“China”系列的多语种特色化客户端,实现多语言阅读、收听和收视。
上一页1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