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曝光基层“油腻干部”扶贫工作中“有利抢着干,无利不起早”!

2018-10-01 23:38 出处: 人气: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全国从上到下对贫困地区的项目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均大幅增长。然而,记者在基层发现,少数“油腻干部”热衷于蹭扶贫项目,奉行当面讲一套背后做一套的“油腻作风”,表面担当廉洁,暗地里却时刻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擅打擦边球,钻营一己私利。在对待扶贫项目上,存在“抢、躲、拖、拒”的行为,导致扶贫项目落地难,甚至被无限期搁置。

  有利就抢

  有害就拒

  在北方地区的一个贫困村,村内有座年年修,却年年毁的“桥”。每年雨季,乡干部都要“钦点”同一个工程队修桥,与山洪打“拉锯战”:用装载机往河道里卸土。因为没有涵洞,此举相当于在河道里拦腰筑坝。懂土建的村民给支招:土坝下顺水方向埋几个粗水泥管子,就可以泄洪防冲毁,但乡干部根本不予理睬。

  某乡在泄洪道上拦腰筑坝修路,由于没有涵洞,路每年都被冲断两三次。

  一位村干部揭示了其中奥妙:只有经常动工才能经常有钱赚。去年修桥开支16万,今年修桥又花了6万,但几天后一场大雨就把这6万冲没了。“乡干部每年都是这种干法,把钱全糟蹋了。”村干部气愤地说,有利的事情他们不仅要抢着干,还要“连续抢着干”。

  记者今年8月前往此地采访时了解到,这座桥7月份刚刚修好,但就在记者发稿前,村民又发来微信并拍照:桥又被大雨冲垮了!

  乡里派出的工程队往河道里倾倒土方堵水筑路,与山洪开展“拉锯战”

  与这种作风相关联的,是一旦项目对个人产生哪怕一丁点儿妨害,也会千方百计阻拦。半月谈记者曾采访一个饮水困难贫困村,扶贫工作队发挥组织优势,拟从省水利厅申请30万元用于打井,解决村民吃水难题。这本是好事一件,但当扶贫队长向乡镇政府报告后,一番好意竟遭谢绝。“不用乡政府花钱,又能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何乐而不为?”扶贫工作队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位乡镇干部揭开了谜底:多年前,乡镇政府曾投入100万给村里打井,但始终没有见水,在群众的唏嘘声中宣告失败。“如果你们扶贫队花30万把水打出来了,乡政府的脸面往哪搁?”在个人名利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有的干部缺乏担当奉献的勇气,就算利民好事也照样拒之门外。

  评论

  谨防“油腻作风”背后暗藏腐败

  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有利则勤、无利则懒”现象,暴露出一些基层干部仍未树立公仆意识和担当意识。消除“油腻干部”形象,需要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农村群众参与乡村干部和扶贫干部选拔考核、评价与监督的长效机制。

  脱贫到了攻坚的关键阶段,而攻坚最需要的是担当精神。基层干部身处一线,在攻坚的最前沿,他们更加需要担当精神。而“油腻干部”与这种需要格格不入。

  现在有成千上万的干部在脱贫事业的前沿,他们出了巨大辛劳,大都能够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但是不能否认,有一些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存有“私心”,有利冲在前,无利不起早。

  扶贫干部的“油腻”隐藏着腐败隐患。这些“油腻干部”心里只有自己的一本“小账”,缺乏脱贫攻坚的“大账”。脱贫事业事关全面小康,事关贫困地区人民福祉,事关共同富裕的大业,不能只算“小账”而耽误了“大账”。

  防止脱贫攻坚中的“油腻”行为,警惕基层干部成为“油腻干部”,固然需要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但更离不开严格的考核监督制度。这几年,“问责”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举措。要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加大扶贫领域问责的力度。尤其要盯住脱贫攻坚的末梢,盯住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他们的变化衡量干部作风和干部成绩,看看干部身上有多少“油腻”。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