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报告显示:中国新闻媒体外籍从业者七成可用中文沟通
首发式现场。 记者 武勇/摄
10月11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华南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举行了《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5》首发式。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暨南大学等地从事新闻传播研究的青年学者出席会议。首发式后,与会学者还就该报告相关内容展开了研讨。
该报告由中大传设院院长张志安主编,分为关注热点、观察变化、行业数据与价值反思四部分。据张志安院长介绍,该书旨在观察中国传媒业一年一度的最新变化、事件、话题和趋势,把握关键问题,总结特点、提出对策,观察、记录和研究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互联网绝对不是导致报业衰落的原因
报业衰落与媒体融合的走向一直都是新闻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记者注意到,在《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5》一书中,有中山大学副教授王海燕与英国传媒学者柯林·斯巴克斯的对话,对话中,柯林·斯巴克斯认为,互联网绝对不是导致报业衰落的原因,发达国家报业衰落,既与新闻本身特点有关,也与社会发展有关,当前的新闻没有跟上社会发展,仍然以男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他指出,新闻尤其是硬新闻,本质上是关于公共领域的,与西方相比,中国社会更加政治化,新闻在中国更加不可能会“死”。
张志安教授等发表的《中国报业融合转型:现状、对策及趋势》提出了当前报业融合面临舆论场重构和主流媒体的功能、新型产业模式探索、新闻生产流程再造、多元产权和治理创新、政策体系和退出机制等五个挑战。
他认为,传统报业必须发挥舆论场重构和主流媒体的作用,推进由市民主导的大众舆论场、由网民主导的民间舆论场以及政府主导的官方舆论场“三个舆论场”的重构;其次,积极探索中国报业的新型产业模式,在“转型”过程中实现传统报业的内容价值在互联网平台中的变现,形成媒介融合的产业模式,逐步打破以“报纸”为核心的生产流程,建立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全新生产机制。
外籍新闻从业者:七成可用中文沟通
中国人民大学韩晓宁等学者在《中国媒体外籍新闻从业者生态调查报告》中通过对中央电视台驻华外籍员工普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在工作境况方面,外籍新闻从业者整体文化适应中等偏上,71.2%的外籍员工可以使用中文进行沟通;在媒体认知方面,他们基本适应本土意识形态,但在对中国新闻职业理念差异的适应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认为媒介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信息,不看重媒介的引导和监督功能;同时,他们的工作岗位类型受到制约,层级不高,升迁机会少,工作忠诚度表现一般,39.6%的外籍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为翻译,在单位打算工作5年以上仅为5.0%。此外,研究还发现,外籍新闻从业者虽就职于中国媒体,但他们理想的媒介类型倾向于西式媒体。
媒体移动端:南方媒体优势显著
中山大学周懿瑾副教授等发表的《2014年中国媒体移动端影响力研究报告》一文,通过对微博、微信、APP端口影响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当今媒体移动端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不同市场化程度媒体构建影响力方式不同:党媒靠微博,市场媒体靠微信和APP,而长江以南地区的媒体整体影响力大于长江以北地区的媒体。一方面,这源于南方媒体是传统的媒体发达地区,报纸、杂志等品牌影响力较大,这一优势可在媒体客户端上充分展现;另一方面,北方优秀媒体多集中在北京,尤其集中在中央级媒体,因而其他北方媒体的影响力集群优势不甚明显。
新闻业未来如何
未来新闻业面临何种难题?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芭比·塞里泽(BarbieZelizer)在《新闻业的未来:兼论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认为,未来新闻业要重视“自反性”(思考我们过去怎样做新闻),“透明性”(思考我们现在怎样做新闻),“主动性”(思考我们将来可能怎样做新闻),新闻从业者、教育者、研究者当前只在其阐释性群体边缘和界限之内行使职能,因此,新闻学迄今仍未建立其核心的知识体系。所以从业者、教育者、研究者要加深对自我和彼此的认知,要强化对“透明性”的重视、对彼此批评者的包容和理解。
此外,《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5》也盘点了“2014年十大传媒事件盘点”。2014年的中国新闻业既见证了“澎湃新闻”、财新反腐报道等媒体人直面挑战、变革创新的精彩,也存在着“湘潭产妇”失实报道、“今日头条”版权之争等媒体转型期中的伦理失范。内参记者推动“呼格冤案”平反彰显了新闻存在的社会意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的融合之路注入了新的生机。这一年十大重大传媒事件的盘点,可以作为新闻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记录。(记者 武勇)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