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特点规律探析

2018-07-19 23:05 出处: 人气: 

提 要: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播主体从专营到大众,新闻信息传播呈现多元性;传播容量从有限到无限,新闻信息传播呈现海量性;传播范围从地域到全球,新闻信息传播呈现世界性;传播方式从被动到互动,新闻信息传播呈现交互性;传播手段从一维到多维,新闻信息传播呈现融合性;传播时效从延时到即时,新闻信息传播呈现全时性。新闻媒体只有把握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播规律,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传播新闻信息,才能赢得自身的不断发展,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特点规律

全媒体时代,信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迭代更新,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融合,使得新闻信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范围、传播手段、传播载体、传播时效、传播效果等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体现出全新的新闻信息传播特点。探求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播规律,对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主体从专营到大众,新闻信息传播呈现多元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领域主要由能够大规模、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的专业媒体机构主宰。诸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牢牢掌握了对信息的垄断控制权,是新闻信息传播的主体。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将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门槛无限拉近地面,传播不再是专业禁地,凭借网络信息技术之便,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布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主体,传统媒体垄断被终结,新闻信息传播主体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看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发生时,人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或者是其他移动设备来对新闻事实进行记录并且上传,使新闻信息获得传播。这样,新闻信息传播就由原来的单一传播主体走向了多传播主体环境。

新闻信息传播的多元性,重新定义了“大众传播”。这不仅是指“面向大众”的传播,也是“大众参与”的传播。未来传播主体要按照传统大众媒介、非专业化的传播机构、人的网络新闻传播3个层次科学构建。传统大众媒介要担当主流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力军,非专业化的网络传播机构要成为社会化新闻信息传播的生力军,人的网络新闻传播要成为突发性事件等新闻信息传播的第一信息源。由于新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的相关制度还不太健全,需要出台一系列新闻信息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新闻信息传播的健康环境,保证新闻信息传播的整体质量。

传播容量从有限到无限,新闻信息传播呈现海量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播受限较多,例如报纸受版面限制,信息容量有限,只能选取最有新闻价值的一部分或者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传播,加上报纸有一定的发行范围,受众范围小。

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字化。新媒体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它可以摆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把各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将信息呈现给更多的信息需求者。新媒体传播既实现了全球覆盖,又能在内容上横向容纳世界各地的信息、纵向容纳发展过程的信息,呈现出时间与空间的二维化特性,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远远超出传统媒体新闻提供的有限的、少角度的、少层次的、单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服务。

新闻信息传播的海量性,使得信息时代“内容为王”法则更加凸显,优质内容仍然是赢得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数据库成为增加新闻信息传播影响力的基础,强大的数据库对于提高新闻信息的质量,增强新闻信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信息传播创新,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等手段,从互联网海量的数据资料中获取精准的需求信息,客观分析数据的多元化和综合性特征,增强信息整合能力。

传播范围从地域到全球,新闻信息传播呈现世界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物理空间是传统媒体始终无法摆脱的枷锁。从一定意义上讲,地域限制成就了传统媒体的优势,但是地理条件限制也造成了新闻信息传播局限,靠公路运输的报纸、靠电波传输的广播,传播半径终归有限。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化和网络化打破了时空的藩篱,消弭了距离的概念,跨越了国界和疆域,抹平了交流阻隔,没有了传播半径的概念,新闻信息实现了自由高速的流动,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显得模糊,地球村从理想变为现实。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也随之将世界纳入了一个相同的网络空间。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参与新闻信息传播,网络实现了传播的无限性,因而新闻信息传播更加具有世界性的特征。

新闻信息传播的世界性,突破时间与空间以及地域性的限制,反映了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所以我们既要打造跨国界的全球覆盖的新型传播体系,也要打造跨文化的传播话语体系。在跨文化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用更广阔的眼光,针对不同文化形态下的受众的特殊性,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策略的调整,产生中国特色、世界共鸣的传播艺术。

传播方式从被动到互动,新闻信息传播呈现交互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在经典的线性传播范式中,传播是以传播者为起点,经过媒介,以受传者为终点的直线和单向的传播过程。在这个经典模型中,传者和受者是两个缺乏互动的分离要素,模型中没有反馈和互动的位置,传播方向基本可以视为单向。

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的诞生凸显了互动的问题。此前一直潜在的互动需求,被网络技术释放。如今传统线性传播范式真正被颠覆,受众受到了传播媒介的充分尊重,完全改变了单向接受的被动地位,变新闻的“旁观者”为“参与者”,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传播关系。传受关系的重构,实现了真正的互动。新闻发布由“宣传模式”向“对话模式”过渡,不仅实现了传播的双向介入,而且增强了传播的实际效果。新闻信息服务的质量再好,如果不能吸引用户参与,不能满足受众的互动需求,其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

新闻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要求新媒体最核心的架构是一个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信息交互平台。我们要积极打造交互式的新闻信息服务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方式为受众提供有效互动服务,充分调动受众的能动性和参与性,及时收集处理受众的意见建议和反馈需求,不断改进服务和体验,进一步提高服务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增强受众的粘合度、满意度和忠诚度。

传播手段从一维到多维,新闻信息传播呈现融合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只能依靠报纸、广播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介,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相对较为单一。例如,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作为印刷媒介的报纸成为大众媒体;随着电子媒介的发明,出现了广播时代、电视时代。

在全媒体时代,传播形态不断革新,形成了立体化的媒介环境。特别是网络媒体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表现力大大超过任何单一媒体或媒体的组合。新闻信息传播由传统的文字和图片为主,转变为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和影像并举,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媒介形态兼容,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多种应用同台……新旧传播手段的叠加与融合,带来了多维、立体和全程性传播格局,既契合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丰富了人们的新闻阅读形式,拓宽了人们的新闻获取渠道。

新闻信息传播的融合性,要求必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打造多媒体采集能力、多媒体融合产品、多媒体发布通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并形成形态丰富、各有特色的多态化产品集群,适应不同用户和受众群体的需求,适应各类终端载体和传输网络,提高产品内容的综合表现力。

传播时效从延时到即时,新闻信息传播呈现全时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统媒介需要制作周期,从媒体接受信息到受众获取信息,中间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新闻传播时效性不够强,新闻资讯不够新鲜,受众无法随时随地获得新闻信息。

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全时空和全程性的。新闻信息传播不再受版面空间和播出时间的限制,传播不再是间歇式断续式的,而是全程性持续性的,达到事件发生、新闻生产和消费中间零时差。即时的传播,瞬间可将新闻信息传达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同时可借助网络的“超链接”功能,即时地、无限地扩展内容。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终端软件和系统与网络进行连接,进而可以随时获取最新的新闻信息,保证了新闻的新鲜感,激发人们对新闻阅读的兴趣,提升新闻信息传播的效率和传播的质量。

新闻信息传播的全时性,迫使媒体要对新闻事件作出快速反应。网络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时间精确到分秒,如果对一些新闻事件不能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或在恰当时间给予回应,就可能时时落后、处处被动。因此,传统新闻媒体必须大力调整、改造、转型、升级现有的新闻信息生产方式、供应方式、发布方式,重塑新闻信息采编发流程和发布模式,形成“倒逼”的内容生产机制,更好地满足全时传播需求。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