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华中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江作苏:教一教学生怎样读新闻
原标题:教一教学生怎样读新闻
我们上世纪50年代生人,年少时最着迷的是看《参考消息》,因为那个年代信息稀缺,国际新闻信息更稀缺,而尤其稀缺的是从不同角度看中国的外国新闻信息。学生们如能得到一张《参考消息》,那是会一拥而上、先睹为快的。
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太大了,所有的网站和自媒体都在提供广义的“参考消息”。当然,也不是什么新闻都值得我们信任,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
这种因信息过剩而产生的“溢出”状态,使得人们对新闻信息产生两种感觉:一是包围感,二是疲劳感。基于这两种常规感觉,衍生出第三种感觉:无视感,也就是对过量的信息产生一种抵触情绪,继而对各类媒体漠然待之。
然而,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毕竟是需要阅读新闻的,这倒不是从每年中考和高考都有新闻题材充作考题这种功利观出发,而是因为新闻媒体具有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部类的社会地位,无视它就是无视自己的一类学习机会,也是无视自己应有的一些社会权利。
任何学习都有方法,读新闻当然也有方法。我们并不是要让中小学生当新闻专家,以下提出的三点虽不全面,但亦可把它当作提升学生们的基础必要技能。
首先,要帮学生培养对新闻的选择意识。食品不选不行,新闻媒介当然也要有选择。作为家长不仅要“管”,还要“导”,也就是帮助孩子选择若干公信力强的网媒或传统媒体作基础阅读平台,而不是让孩子漫无边际地到网上去冲,冲到哪儿算哪儿。养成教育是靠习惯延续的,习惯来自家庭配合的坚持,这个重要性不言自明。
其次,帮助学生粘接“碎片”,建立新闻的知识链。中小学生面对大千世界感觉茫然,也没那么强的逻辑感。为了有效阅读新闻,可教他们凭兴趣归纳几个关注点,如科技的、军事的、体育的等,让他们持续地关注,形成依靠新闻不断增加新知识的习惯,而不是一上网就找八卦,或打游戏,碎片时间碎成一地无用鸡毛。
再次,教学生读新闻时不要轻信。轻信是青少年学生的普遍弱点,而“让子弹飞一会儿”是他们可以接受的游戏观,这其中也有一种暗含的批判精神。不轻信不是靠反复提醒,而是教学生在新闻“飞”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深”阅读能力。
教育,这是家长的责任。责任到位,孩子才会由幼稚而成熟。当然,家长只是教的一种力量,更多的还要靠学校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者。人在蹒跚学步时需人扶持,步入信息世界的道理也一样。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