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杨建国:河南广电全媒体不忘初心 “融”字做文章发挥集聚效应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2016年2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调研,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
党的最高领导人亲自主持召开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会上,总书记提出党的新闻工作48字方针,精准地指明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一年来,河南广电牢记媒体使命、加快改革、勇于担当、推进媒体融合,讲好了中国故事。
“过去一年来,河南广电遵循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围绕着河南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守好了舆论阵地。”恰逢又一年“2.19”,对于河南广电过去一年的作为,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河南广电特约评论员杨建国称,在如今这个信息嘈杂的时代,作为主流媒体的河南广电保持了对舆论的鉴别力和引导力,第一时间发出正向声音,凝聚人心。
2016年,河南广电推出“河南广电全媒体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重磅推出了“广电全媒体大气污染防治十八评”,并且得到省委书记谢伏瞻、省长陈润儿的重要批示。
今年2月,央视焦点访谈大篇幅报道了河南副厅级干部吴树兰扎进农村带领群众脱贫的故事。去年的9月到10月,央视《朝闻天下》连续播发了9集“精准扶贫看兰考”,央视新闻联播连续播发3集……
“这些重磅系列报道我一期不落的关注,不只是脱贫攻坚、大气污染防治,河南广电还做了重温入党志愿书、长征胜利80周年、民间投资新观察、河南再出发等系列栏目,可以说河南每有大事,河南广电总是冲在第一个,速度和深度并重。”杨建国关注到,一年来,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河南广电先后推出了数十个重大系列报道,秉承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也照应了那句话,“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过去一年,“河南广电全媒体”的名号,深入人心。“‘全媒体’不仅仅是称呼,要做到真正的‘全媒体’并不容易,但是河南广电做到了。”杨建国说。
当下,包括媒体在内,内容的丰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有太多的内容生产者、传递平台、查看吸收内容的方式,河南广电一年中,汇聚广播、电视、网站、报纸、杂志、手机电视和两微一端,打造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传媒集团。
作为研究产业集聚领域的专家,对于媒体发展,杨建国也用了“集聚”的概念。在他看来,媒体未来走势是大平台综合化,小平台专业化,这是媒介发展的趋势。你需要在受众、读者心里留下一个标签。正是河南广电多种形态媒体俱全,并且可以做到不同形式分发全面,所以这种“标签化”才会深入人心。
“媒体本是一个产业,而且具有很强服务性,所以它和其他产业有共通点。在我看来,媒体集聚的力量,就是整合媒体资源力量,顺应移动互联时代传播形态变革,这就是创新。”杨建国说,媒体当前创新之路是“融合”,这种融合已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媒体要告别了枯燥文字和格式化报道,打破过去的运作模式。
过去一年,河南广电抓住“融”字做文章,大象融媒早吹响全国融媒体的先锋号,打造的“新闻岛”,成为整合新闻要素和环节集聚之地。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广电是十分重要的领域。我参与过河南卫视新闻中心的节目录制,也接受过大象融媒体记者的采访。多次接触,我感到‘广电系’已通过内容、技术、平台、人才、管理等要素共享融通,产生了集聚效应。这可以扩大舆论传播力,更提升塑造对自身的影响力。”杨建国说,河南广电如今具有内容优势、平台优势、传播优势,而这一切都是“融媒体”发挥集聚效应的必要条件。
创新的是机制与模式,坚持的是根本与意识。杨建国称,“内容为王对媒体而言永不过时。无论媒体怎么发展,都要‘不忘初心’,遵循媒体发展规律和传播规律,无论传播方式再更新,思想认识上绝不能停下脚步。”
相关新闻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