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制过程就是一次次德育的洗礼

2018-07-23 09:32 出处: 人气: 

本报讯(记者周轩)连日来,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浦江县黄宅中学德育微电影《传承》在朋友圈受到大量转发,引发当地群众的广泛关注。

“在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浦江县黄宅中学七年级的班主任吴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

《传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年前,吴老师在春节前夕带着一个大红的“福”字到小军同学家家访,对于一个在成长过程中并未受到过多少关注的留守孩子,这一举动也许会成为他这辈子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

当天,吴老师不期而至出现在小军面前的时候,他是那样的高兴,不断地高声呼喊“爷爷!爷爷!我老师来了!爷爷!我老师来了……”年迈的爷爷闻讯而来,一声声“我老师”,那一份“骄傲”溢于言表。那时的小军因受老师关怀是兴奋的、是快乐的、是幸福的,笑意写在他的脸上。吴老师的祝福与关怀就像一场甘霖,滋润了这个心灵干涸已久的留守家庭。

老师的关心教育,也让小军学会了爱自己的爷爷,替爷爷分担家务活;学会了爱自己,自觉认真完成作业;也学会了爱他人,可以融入集体并与人和睦相处。

在这部微电影中,黄宅中学校长、书记也参与了演出。比如校长在其中饰演了成年后的学生一角。

据介绍,近年来黄宅中学摄制了十五六部德育微电影。每部微电影都由老师同学自编自导自演,源自真实的德育素材,也是独一无二的德育课堂。老师和同学们一遍一遍地拍摄,摸索着拍电影的技巧。以展现毕业生理想信念为主题的《寄梦笙夏》,讲述老师真诚地鼓励孩子的《如果·爱》等微电影在学校的德育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黄宅中学校长徐国阳说,为什么拍德育微电影?最初是让一些问题学生聚在一起有事情做,通过拍摄德育微电影,让大家受到感化、感染。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一些学生通过创作拍摄微电影改变了学习态度,更多的学生争着参与微电影制作。学校顺势围绕着微电影还新建了摄影社团、文学创作社团等,丰富了学生精神生活。

这些微电影虽然只有短短三四分钟,但在这背后,却是一群没有镜头的特别剧务在默默奉献……每个学期开始前,学校组织学生老师讨论社会热点话题,结合学校实际确定拍摄主题,接着出剧本、拍摄、后期制作、公众号传播……这些全部由学校老师和学生自己完成,该校分管德育的薛副校长说,不仅仅是播放效果,更在于参与过程,学生正是在参与拍摄的过程中,思想与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学生们心中萌芽。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