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时报数字报刊平台

2016-05-25 13:30 出处: 人气: 

    产品根据小孩、老人、成年人等不同人群进行个性化定制,同时通过技术把对人们眼睛伤害最大的蓝光进行过滤。

    灯饰不仅可以个性化定制,还可以影响人体健康。在佛山禅城,一家照明企业刚刚设计研发出这样的新产品,并投向了市场。

    作为制造业发达的城市之一,佛山有着众多照明企业,仅上市公司就有五家。但在这些蜚声国内外的企业之中,广东凯西欧照明有限公司(下称“凯西欧”)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凯西欧不以千奇百怪的产品造型取胜,更多的是专注于产品的灯光本身,在国内首次提出“情调照明”的理念。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新风向时,凯西欧早在三年前就主动告别过去帮国外品牌代工的模式,转向产学研相结合,探索依靠技术创新的新路径,如今正在“健康照明”的路上深耕,挖掘照明产业的下一片蓝海。

    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未来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如何把握这一新风向,点亮佛山照明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日前,凯西欧总经理吴育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从企业成长到技术创新、德国启示,勾勒出一家传统企业敢饮头啖汤、先行先试的实践轨迹。

    提首内国在念理”明照调情“

    “情”是指以人为本,专注人的感受;“调”则是根据不同的人群和场合,调节人的情绪。

    凯西欧于2004年10月成立,但与很多传统企业“发家史”不同,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从事产品设计。吴育林告诉记者,2004年4月,他第一次去德国法兰克福看展,发现国内企业产品、企业形象、设计与国外公司,尤其是与西欧国家距离太远,因此他决心要超越他们,在产品设计上狠下功夫。

    五年后,凯西欧就在国内首次提出“情调照明”的理念,使得LED的应用更加容易为市场所需要。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吴育林讲述,2006年,他与合作伙伴带着产品到西班牙参展,在酒店休息时,他怎么也睡不着。原来整个酒店是以斗牛为主题,房间里的摆设、桌椅,甚至床铺都是红黑两色。“那时候,我就强烈地意识到灯光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吴育林解释,所谓的“情调照明”包括两部分,“情”是指以人为本,专注人的感受,“调”则是根据不同的人群和场合,调节人的情绪。“去过德国的人也许留意到,他们的麦当劳背景墙是红色的,因为德国人研究发现,人在红光的环境下进食,食欲会更强。而在一些儿童医院会设置不同的灯光模式,或魔幻,或卡通,以达到在治疗的过程中减轻小朋友的痛苦或是烦躁感的目的。”

    从“情调照明”理念出发,凯西欧将节能环保及多彩的LED与现有的灯具进行融合,打造出多系列的情调照明灯具,通过不同光线色彩的组合表达使用者自己独特的个性品味,这些产品广受消费者的喜欢。

    2011年,凯西欧还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情调照明》的理论系列丛书,该书被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六百多家图书馆收藏。

    灯光不仅要让人看得舒服,更要关注其是否能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健康照明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新风向时,早在三年前,凯西欧就先知先觉开启内部战略变革:主动告别过去帮国外品牌代工的模式,转向产学研相结合,探索依靠技术创新的新路径。

    吴育林告诉记者,凯西欧走了10年贴牌生产的路子,刚开始能为企业迅速打开欧洲市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贴牌生产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说在外风光了一把,可关起自家的门算算帐,落在咱们企业口袋里的钱却少得可怜。”

    没有技术,没有品牌,怎么办?吴育林曾试过向德国人购买技术,可别人不卖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吴育林发现复旦大学一位教授发表了一篇关于“健康照明”的论文,吴育林二话不说马上买机票飞到上海寻找合作的机会。

    这里需要交代的一个背景是,从2010年开始,广东LED产业产值高速增长,产业规模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但与此同时当前LED产品各项指数趋于稳定,价格上升与下降空间均有限,各大上市公司竞争已进入白热化。而灯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健康照明”的研究在国内仍属空白。

    “灯光不仅要让人看得舒服,更要关注其是否能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而由于生理原因,老年人与儿童受光的影响更为明显,这两类人群尤为需要关注。”复旦大学教授林燕丹的观点与吴育林一直以来的想法不谋而合。

    通过三年的沟通,凯西欧终于与复旦大学达成合作的共识。“在这三年的磋商中,凯西欧用实力消除了复旦大学种种疑虑。”吴育林坦言,能走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

    2015年9月,凯西欧发起,会同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山大学思索高校的科研机构,以及国星光电等四家LED龙头制造业以及医学眼科专家成立“健康照明标准联盟”。

    除了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外,凯西欧还建有技术研究院,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他们对LED产品进行“解构”,研究每一个局部细节,包括光效、散热、外观,从科学和艺术的高度对待每一款产品。截至目前。凯西欧已申请中国专利370多项、国外专利50多项,其中,“嵌入式天花灯(圆面板)”“导轨灯”“投射天花嵌灯”三个项目分别获得第十三届、第十五届及第十七届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

    健康照明将是LED照明行业未来的引爆点,一旦将健康与照明紧密结合起来,市场需求将会被激发,新的商业模式也会出现。

    深耕“健康+”产业挖掘新蓝海

    最近,凯西欧根据上海复旦大学健康照明研究成果,已经开发出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季节等的一整套智能照明系统。与普通LED产品不同的是,这套产品根据小孩、老人、成年人等不同人群进行个性化定制,同时通过技术把对人们眼睛伤害最大的蓝光进行过滤。

    凯西欧越来越意识到,由于LED技术和人们对健康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消费者从原来的对灯具外观的需求转移到对光健康的需求,健康照明将是LED照明行业未来的引爆点,一旦将健康与照明紧密结合起来,市场需求将会被激发,新的商业模式也会出现。

    吴育林甚至认为,不同场景群众对灯光的需求不同,每个人需要的灯光模式至少有二十个,由此带动了巨大的健康照明需求,仅国内市场就可达上万亿元。

    目前,凯西欧已经正式提出包括辐射、眩光、色温、显色性、照度、蓝光危害、频闪灯七个指标的健康照明体系。

    “最近推出的整套智能照明系统仅是凯西欧布局‘健康+’产业的一小步。”在吴育林描绘的蓝图中,凯西欧将不断拓展“健康+”产业,如照明、空气净化器、抽湿器等,开辟一片新蓝海,以此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延伸阅读德国企业家给佛山制造的启示

    “注重每一个细节,绝不含糊”

    在采访的过程中,吴育林频频提到德国人,德国企业家精神。事实上,从2004年开始,吴育林与德国企业家一直有着亲密的接触,直接感受着他们严谨、专注、对细节追求完美的德国制造精神。

    吴育林给记者讲述了两个与德国人交往的故事。

    有一次,德国客户到凯西欧公司检验产品,当中知道凯西欧的压铸件外发,于是就盯着不良品的去向,不停地咨询、提问,直到了解每一个不良品的去处时,这位德国客户才满意地离开。

    另一个故事就是,2015年,凯西欧与一家德国公司合作,将全光谱的灯具打入德国军工造船业,但其实对于这个方向的未来市场前景究竟如何,吴育林心里没有底。这家德国公司总裁就解释说,其实德国对光健康的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从军用开始,慢慢地研发出利用灯光开治愈各种疾病,如用蓝光治疗小孩黄疸病,用黄光治疗忧郁症等。

    “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德国人注重每一个细节,绝不含糊,甚至视产品质量为生命。第二个故事则是表明,德国人对一个小领域可以专注20年,研究得非常深入细致。”吴育林表示。

    吴育林感悟道,目前中国正处于产能过剩,同时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中国企业必须摒弃复制、生产低价值产品,进而转变为以创新设计及新商业模式为主,利用知识产权去保护技术和利益,只有这样,中国照明产业才有美好的未来。

    事实上,近年来,佛山也正在努力追求工业的跨越式发展,试图从德国这个老牌制造业强国中吸取更多的养分。吴育林等佛山企业家与德国人交往的经验,也许能为佛山制造更深入了解德国制造尖端工业基因是如何炼造出来的。

    政府如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树立标杆打造平台大有所为

    在2015年,在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LED产业经历了史上“最寒冷的一年”。据高工产研LED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约有4000家LED企业退出市场。这样的大环境下,正需要政企联手共同渡过难关。

    在吴育林看来,政府部门应该为企业指明方向、树立标杆、打造平台和营造环境。

    首先,政府部门应为中小企业指明转型升级的方向,针对不同类型的行业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让处于迷茫中的企业找到方向感。

    在具体的举措上,可以树立明星企业标杆,让其他企业有目标,有对象进行学习,促使他们从明星企业中吸取精神养分,及时转换思维方式,以全新的商业视角与管理思路,激发企业内部创新的源动力。比如深圳就着力打造了华为、腾讯这些明星企业标杆,形成一个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本。

    同时,还要为企业、项目搭建一个“聚宝盆”般的平台。吴育林认为,过去点对点式的招商模式已经过时,在信息化时代的招商引资应是营造一个适合各种企业生存发展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有人才聚集、资本对接、法律服务、政务服务等,使得任何一个创业项目在这里都能基本满足所需,并成长壮大。

    “有了企业成长发展的沃土,还要给予充分的阳光和雨露,这就需要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吴育林说,政府部门应当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产品,让不诚信经营的企业和商家无法立足,以及要让企业有同等享受各种政策和资源的机会。这样,佛山制造才能真正地迈进工业4.0,走向国际化。

    采写

    /珠江时报记者罗艳梅通讯员

    /陈艺云(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