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反思!全国36名高考状元竟无一人学医,却对赚钱专业趋之若鹜!| 特别关注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
有香港高考之称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上周发榜,今年共有6.8万考生参与,当中有4位考生取得7科5**的成绩,荣膺“状元”。4名状元当中,有三名表示立志行医,一名表示想当律师。
与此鲜明对比,在2016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状元”中,竟无一人选择医学!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什么问题?同样是“学医”,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
2016高考状元调查:最爱经济、管理类专业,医学无人选根据澎湃新闻“2016高考状元调查问卷”(全国22个省份36位状元填写了有效问卷)数据显示,61.11%的状元倾向于报考经济类专业(多选),33.33%倾向于报考管理类专业,选择哲学的为8.33%,历史学和教育学同为2.78%,农学、医学、军事学类专业均无人选择。
图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同样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00-2010年内地“高考状元”就读专业调查,选择了经济管理专业就读的状元约占总数的40.87%,遥遥领先其它专业,位居第二的是数理化基础类专业,电子信息类、生命科学类、法学、计算机类、土木建筑、自动化、外语类、中文专业紧随其后。
对于“将来希望从事的行业”,30.56%的状元偏好银行、证券、基金类行业,19.44%选择了教育、科研类行业,11.11%选择了法律行业,5.56%选择了互联网行业,媒体行业、汽车设计、会计行业选择率均为2.78%,22.22%的状元选择了“其他行业”。
那么,除了2016年,往年高考状元的专业走向是否也是如此呢?下面,就跟着小编去一探究竟吧。
清华北大状元扎堆,赚钱热门专业最受青睐
2014年6月19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对1952-2013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近3000名高考状元的求学与职业等状况展开最新追踪调查及研究分析。
调查显示,恢复高考37年来,北京大学最受高考状元认可,雄居2014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排行榜榜首,清华大学屈居第二,两校共录取1300多名高考状元,堪称“中国高考状元集中营”。
高考状元最爱“赚钱热门专业”,选择就读经济学、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数最多,雄居2014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专业排行榜冠亚军。
最受状元青睐大学排行榜
名次
学校名称
状元人数
1
北京大学
731
2
清华大学
577
3
复旦大学
55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3
5
香港大学
46
6
中国人民大学
29
7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5
8
香港中文大学
14
9
中山大学
11
10
南京大学
10
图为2014年各省市高考状元大学去向排行榜,制图:谭美娟
最受状元青睐专业排行榜
名次
学校名称
状元人数
1
经济学
288
2
工商管理
283
3
电子信息工程
102
4
法律
97
5
生命科学
88
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5
7
北大元培班
74
8
建筑学
57
9
物理学
50
10
自动化
48
图为2014年各省市高考状元青睐专业排行榜,制图:谭美娟
从上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就2015年,2014年这两年而言,大多数高考状元多选择了清华北大,其中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高居榜首。由此可见,2016年医学成高考状元的冷门专业,并不是偶然现象。
然而,在香港地区,状元的选择并非如此。医学竟成了一个“香饽饽”,超过六成“状元”表示了想要报读医学!
医、商两科最受香港状元亲睐
香港考评局介绍,2015年有74131名考生报考文凭试,2.4万名考生本达到本地学士学位课程基本入学要求(即“33222”),占考生人数40.3% ,与去年持平。
其中,11位考生获得7科5**的成绩成为“状元”,在放榜当日的采访中,逾六成“状元”表示了报读医学的愿望。
事实上,香港“状元”热衷于医学专业并非2015年特例。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介绍,2014年的文凭试中,12人获7科5**全优成绩,5人升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就读。
香港媒体大公网2014年8月报道,香港本地各院校医科均最受文凭试尖子生青睐,除5名7科5**学生选报港大内外全科医学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的5科5**成绩或以上的考生,也是主要入读医学(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医学、药剂学等医科专业。
2012年,首届文凭试诞生的5名7科5**状元全数入读港大,其中两名入读医科。
另外,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00-2010年香港高考“最优状元”就读专业调查中,医学专业有6名状元就读位居第二。这一时期,共有17名高考状元选择就读工商管理、会计学和环球商业等经济类专业,约占状元总数的37.78%,高居榜首;法律和新闻专业各有5人,并列第三。
商、医两科作为热门学科,一直是香港高分考生的首选,按比例计算,近年来就读医科的状元学生人数基本呈上升趋势。
香港中文大学方面介绍,从近年大学的联招收生情况来看,中大收生成绩最高的课程、专修范围除了医学专业,还包括环球商业学和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学等。其他学科如中文系、音乐系等,也曾取录文凭试六科或七科5**尖子。
李嘉诚医学院的大一学生马国鸣是香港2014年的文凭试状元之一,他告诉澎湃新闻,自己立志学医有两个原因,一是特别喜欢生物,学医能延续他的兴趣;另一个就是为了理想,“我自小的梦想就是帮助有需要的人,而我觉得医生是一个特别的行业,你可以直接帮助最有需要的人,不单单是治他们的病,还能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我选这个学科也是受到香港SARS的影响,医护人员的勇敢给我很大的启发,所以跟随他们的步伐。”
2015年,江苏理科状元“爆冷”学医
此前,在2015年内地高考分数陆续出炉后,各省区状元们的选择亦成为关注焦点,在江苏,理科最高分考生蒋婧煜立志学医,最终成功加入清华医学实验班的消息,浓缩为“理科状元爆冷学医”一句被制为标题。“爆冷”现象让不少医务工作者感慨万千,祝福有之,更多的是对行业的担忧。
家里并没有人做医生,填报这个志愿完全是因为她从小对医学感兴趣。“这是要一直读到博士,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也希望她上个好专业以后轻松点,但是填报高考志愿,主要还是要服从小孩自己的兴趣爱好,她立志救死扶伤。而且,国家也需要有人去学医,虽然可能苦一点,但是国家需要好医生,如果大家都不去学怎么行。”
在蒋婧煜看来,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大家应该将心比心。就医时我们都希望能碰到好医生,但好医生不会凭空产生,所以必须有人愿意投身这个领域。另外,她认为,清华医学实验班所影响的,是医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比仅仅影响一个医生更有意义。
“如果我在医学科学领域表现平平,但我至少可以做一个好医生,用我所长、倾我所能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也许不能每次都成功,但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就一定能问心无悔。”
为什么香港状元们偏爱医科?
“因为医生这个职业受人尊敬、收入较高并且工作稳定,愿意去学的都是考生中的佼佼者。不论中外,医学教育均被视为精英教育。”港媒这样分析。
在香港,学生进入医学院之后,需先读学位6年,再加1年实习,共7年才有资格获聘为驻院医生,但毕业之后就能得到每月5万港元的薪金。有公立医院驻院医生表示,30岁薪金约可达7万港元。若任职私家医院及诊所医生,薪金可能更高。对比普通大学毕业生每月大概一万港元的薪金,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么多状元想从医了。
内地:投入多、压力大、风险高 成为“从医”的三大阻力单从高考状元的专业去向而言,“学医爆冷”多少有点以偏概全。目前医科专业的招生总体还是稳定的,就各医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来说,依然远超一本分数线。
近年来,由于医疗事故频出,医患纠纷频发等问题,很多考生不愿意报考医学类专业。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投入多、压力大、风险高正成为“从医”的三大阻力,医生行业也确实期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理解。
医疗事故频发,医师不愿让子女从医
今年6月26日,第五个中国医师协会医师节前,新京报联合国家计生委网站、中国校友网、国家统计局等单位作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去年一年,全国347人严重涉医违法犯罪;2010年—2014年获得执业资格医师约60万,选择从医者占1/6。
从上述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涉医违法犯罪人数如此众多,再加上层出不穷的医患问题,让很多已经获得执业资格的医师望而却步。“医院医生集体下跪”、“女医生不堪医疗纠纷服毒自杀”等事件让人愕然,在震惊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对医生这份行业多一份理解,莫让“悬壶济世”的医者寒了心。
据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不愿意让子女从医的医师,2002年为53.96%,2011年为78.1%。
临床医学学得久,赚的相对却很少
历届高考状元最爱专业排行榜分别为:1、工商管理2、经济学3、电子信息工程……17、医学,学医者占状元总数1.2%。
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临床医学类专业学得久挣得却不多,本科5-6年,本硕连读7年。
2014届部分专业本科生月薪为游戏策划5273元、互联网开发师5174元、建筑师4778元、外科医生3066元、内科医生2713元……
学了那么久的医学,工作压力大,最后拿到的报酬却不及四年就毕业的一般本科生,这也就不难奇怪,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去学医学了。当自身的正常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我们才有精力去奉献,才有能力去帮助其他人。
毕竟,“白衣天使”也是要吃饭的。
如果可以重选,不会再选临床专业
周琪是医科大学硕士毕业生,她坦言,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可能不会选临床专业了。“医科专业读书时间长,本科要比其他专业多读一年,而且本科毕业不可能被三甲医院录用,到大医院工作几乎都要求博士学位。本科后考研读博,前后十年,投入太大了。”
某高校医学部童老师也表示,一名医学院学生,经过5至8年的学历教育后,还要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才能成长为一名医生。相比美国和香港特区等地,中国内地医生的收入并没有达到一个“社会认可”的标准,和暴力伤医事件一样,收入和付出不对等也是影响学生报考医科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