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基础知识 关注社会热点(1)

2016-07-02 12:51 出处: 人气: 

西安高新一中高级教师李淳刚

一年一度的高考日益临近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复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考生和家长都特别关注的问题。建议考生牢牢抓住考前这段“黄金时期”,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使历史成绩较前有一个大的提升。建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研读《考纲说明》

国家考试中心每年在考前都要颁发《考纲》和《考纲说明》。《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考纲说明》是命题中心的具体解释,它规范了当年考试的内容、命题的原则及目标和要求。故要仔细研读《考纲》和《考纲说明》,把握命题的方向,了解命题的重点,熟悉命题的方式及考核的能力层次,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前提条件。广大考生一定要认真研读,避免在复习备考时南辕北辙。

2016年历史《考纲说明》中的相关要求:

考试内容: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原则: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试题取材将逐渐脱离教材的限制,从更加广阔的领域,选取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的素材,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目标与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整合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内容庞杂,知识点细小散乱,要想准确记忆和深入理解,就必须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并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发展的整体中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就会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这对于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无疑是有益的,也符合高考模块式考查的方向。

附:下表是现有教材的知识结构

要求同学们将平常所学知识归纳整理后将其基本特征填入表内,然后运用演绎的方法整合知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定格”在网络中,应用时就像中药师抓药一样,信手拈来。

高考新课标卷是以能力立意的,但能力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之上,故考前将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归纳整理,在答题时就容易对知识“定位”和“定性”,梳理出答题的思路和线索。

如整合中国近代政治时,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政体探索”,由此演绎出: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109年里,教材实际上贯穿了三条主线,即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我们把相关内容分别纳入五次侵华战争(实为六次),四大阶级(地主、农民、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抗争和探索(对地主阶级有争议)这个体系,近代史的主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共产党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便一目了然了。

理解科学史观

科学史观是对历史事件认识和评价的依据。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标准和原则,就会在理解历史知识和解答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和自如。

历史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现象与本质;实事求是;英雄与人民群众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等等。

全球史观,要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将中国史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考查。尤其是要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原因、表现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现代化史观,它强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推动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从而带动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

社会史观,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又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而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