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所奇特的学校,16岁就能参加高考,从这里出来的娃后劲都很

2016-06-25 05:19 出处: 人气: 

今天,咱们来聊聊一所奇特的学校,它是上海唯一一所十年一贯制学校,这里出来的学生16岁就可以参加高考,并且历年都取得傲人的成绩。它就是上海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上实”)。熟悉我们的家长应该记得我们曾经分享过今年上实小学面试的盛况,1600选60,录取率只有3.75%,可以说是今年录取率最低的小学。那么是什么样的特色使得魔都家长们趋之若鹜呢?

上海一所奇特的学校,16岁就能参加高考,从这里出来的娃后劲都很

 

上海市实验学校

 

性质:公办十年一贯制

招生范围:全市招生

招生时间:每年4月左右

学费:按公办学校标准收费

是否住宿:可住宿

上实的最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学制:小学4年,初中3年,高中3年。其他孩子需要12年才能读完的课程,上实只要10年即可完成。就课程而言,上实小学4年级就在学习因式分解的课程,而其他学校几乎要等到初中二年级才开始。所以上实一般是不收插班生的,而插班生就算来到这里,想要跟上其他同学的脚步也是需要付出非常非常大的牺牲的。

课程与教材

小学语文:采用双脑识字

实验数学:注重数学分支学科渗透和数学思想方法训练

基础英语:使用英国牛津教材

初中的科技教育、文科交汇、艺校科校、综合课程等已形成特色系列

高中的选修课、研究性模块课程(1996年已经开设)、综合能力测评、社会考察等已全面铺开

学校按学习能力大纲要求开设系列化课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正陆续出版实验学校自编的试验教材(已出版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

更为让人称奇的是,虽然只用了十年的时间,但它交出的答卷却显得无可挑剔。来看看近几年上实的升学率。
高考方面:

上海一所奇特的学校,16岁就能参加高考,从这里出来的娃后劲都很

就一本率来看,2015年上实超越了多所“八大金刚”位列全市第6。而据小道消息称,去年上实考生共有176名,其中500分以上的就有30人左右,占参考人数的17.04%

中考方面:由于是十年一贯制,67%初中毕业生可免中考直升高中,提前从刷题和考试中解放,中考后更有累计90%以上的学生进入高中部。从而节约了1-2年的时间。

竞赛方面:

五年级组

2016年亚太杯:三等奖1人、优胜奖2人。

2016年中环杯: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

2016年小机灵杯:三等奖6人。

2016走美杯:一等奖1人、三等奖1人。

教学特色

小班化教学:上海市实验学校早在80年代中期就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班额控制在30-36人。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需要,学校将进一步减少班额数。

选科学分制:为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在中学学段实行学分制。每个学生除了必须学习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和体育五门公共课程外,可以根据自己文化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因素选修不同课程。

关于招生

小学部:

校址:浦东新区南码头路1316弄1号

招收人数:60人

招生流程:网报——校官网登记——网筛——通过筛选的学生网上下载推荐表——一次面谈——二次面谈——被录取,由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仅供参考)

中学部:

校址:东明路300号

招收人数:100人

招生范围:全市招生

报名条件:

1、 品德优秀。
2、“小学生成长记录册” (四至五年级)综合素质优秀。
3、 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基本素质。

符合下列条件的学生将优先考虑:
在五年级获得全国、市、区县 “优秀少先队员”或“优秀少先队长”等荣誉称号。

面试:

关于上实的面试题,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期整理。我们还独家整理了上实机考100题,您可在公众号聊天栏内回复【面试】进行查看。今年上实面试内容,您可点击这里:这所牛校面试昨天开始!场面堪比高考!  1600选60!

上海实验学校二面今日开始!2016年上实二面试题真实分享!

关于上海实验学校的FAQ: 1实验学校和其他学校招生是否冲突?

在时间点上可能和民办的学校有冲突,但也公立学校没有冲突,是实验学校招生完结后公立招生才正式启动(公立前期做一些上网前的线下准备)。

在录取上也没有冲突,正常是如果通过实验学校的选拔,你就可以决定是否来这个学校。如果不来,你可以选择其他的民办学校或者父母教委和各个区县的系统安排。这时候,你仍然不会在学校选择上存在同实验学校的交叉,因为政府系统中没有实验学校——他已经提前招生完了。

  2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  

你可以到上海实验学校官网了解,网络空间中的网友的一些评价也可以供你参考。如何需要实地考察,你可以按网站各个分部的地址去逛,目前除小学国际部外没有对家长外的人员的开放日,只能像逛动物园一样在栅栏外看看。

  3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报考这所学校?  

只要是符合上海政府规定的上海市户籍和达到标准的居住证的适龄孩子都可以,即便是上海远郊的农村户口也可以,不受区域限制。

  4这个学校面向小学生开放住宿吗?  

不开放,学校认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和家人一起是必要和必须的。只有初中和高中阶段可以住宿。如果是居住地比较远,比如崇明,如果就读这个学校的话,那需要家长自己在附近租房了。

5为什么这个学校可以提前招生?  

这个学校承担上海市的普教阶段的实验研究任务,所以市政府授权其提前招生,公立学校目前只授权这一所学校这样做。

  6实验就是拿孩子当白鼠?

哈哈,不是的。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其详尽的科研道德和行为禁忌限制,作为学校而言绝对不是牺牲学生的发展。实验是多方位的,学生仅仅是一种的一个成分或者学生主要是背景。涉及到学生的,由于一些实验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容量、时序上可能做调整,所以,需要选拔一些弹性大的学生来就读。

7实验学校的师资和硬件怎样?  

在小学部,师资相对于其他小学,肯定是一流的。初中和高中部,在没有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前,变动是有的,实施后就稳定了,这个你懂的(之前教委直属的学校工资来源很单一)。

硬件应该是一流的,这个不能公开比较。在你孩子没有入学前,你可以问一下这个学校在读的学生;等你孩子入学后,你问你孩子就可以了。成建制的功能区主要是在中学部。

 

总而言之,上实的成功,依靠的是老师的付出、家长的辛劳,学生的汗水。毕竟要将12年的课程浓缩到10年完成,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幸上实没有让各位家长失望。我们来看看各位家长对上实的评价:

家长眼中的上海实验学校  

周围很多人都问过我,在上实到底累不累?我个人感受是,孩子不累,家长还是累的。
孩子不累是因为就算学业进度很快,但老师们很懂得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怎么调动么,需要自己感受了,我说不好,反正孩子是很喜欢学校喜欢老师们的。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盼着去学校的(生病都在家叽歪要上学),你说如果很累,他会这么喜欢么?
家长累的原因很多:

1、刚入学,需要培养学习习惯,毕竟小学和幼儿园不一样,就算幼儿园期间多鸡血,也只是幼儿园阶段,要求和小学还是有差异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主力是家长,所以家长累是必然的——当然,周围有很多学习习惯本身就很好的孩子,这种只能羡慕嫉妒不恨了。

2、家长对孩子会有要求,自然心也累了。能进来的孩子,家长都是十分关注学习情况的,始终关注,有了要求,自然也会累了。如果想不累,不看不问也是个办法,主要看你自己心态。

3、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成长:让你从头开始学习你没学过的东西,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上实小孩的家长,全新的世界,你说累不累?
至于淘汰的问题,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是四年级有验收考,没听说每年都有淘汰,验收时,不合格的孩子可以选择继续多读一年或者离开自行解决就学。验收考对我们还有点远(虽然也不远),一二年级还是学习习惯问题,磨刀不误砍柴工,习惯好了,自然不用担心验收问题——老师说的。
至于没有升学压力问题么,我们有验收考,所以也不能说没有升学压力,只不过确实压力比别的学校的孩子在这方面相对小一点。

每两年拍视频,问孩子五个问题

你每天到学校来的心情怎么样?

你对哪个学科最感兴趣?

哪件事最让你最开心?

你遇到了问题最想向谁求助?

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这五个问题,从2008开始,每隔两年,就会出现在上海市实验学校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中。有时候是家长跟他们聊这些问题,有时候是老师专程去家中访问,而学生们对这五个问题的回答,则专门被记录在一段DV里,在他们高中毕业时成为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

近日,在由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市教育学会主办的“中美校长高峰论坛“上海站上,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徐红上台展示了一名孩子的成长DV,看着银幕中孩子的脸从青涩到成熟,台下的名校长们纷纷发出感慨。

记录成长这个活动,上海实验中学已经做了7年,这只是该校个性化教学的一部分。

从全国唯一一所十年一贯制学校,到个性化教育的先行军,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十年,它坚持给予大部分学生的究竟是什么?

1可以8年就毕业,也能念12年再毕业  

今年9月,15岁的王可达就要升高三了。

而对其他学校与他同龄的大部分学生而言,15岁,不过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年纪。

小学4年,初中3年,高中3年,这就是上海实验学校独特的十年一贯制。在徐红眼中,这个学制还可以更灵活,“我们的学制还允许弹性,可以11、12年,也可以9年、8年。”徐红希望,学生们可以在这段黄金时段,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来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小学“少了”两年,学生还能有一个完整的小学知识储备吗?

徐红给了肯定的回答:“我们的教材是自己编写的,小学和初中段的教材根据儿童发展的认知规律来编写的,它的课程是从小学到高中统一规划和设置的。”

弹性学制的另一个意义,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机会。“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节奏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最长的一个学生念了13年,最快的学生只读了8年就毕业了。”今年高考,就有两位来自上海实验学校的学生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而他们正是15岁。

这种在全国少见的弹性学制,是否只能依附于生源不错的学校?对于这一问题,徐红认为,个性化教学其实和生源没有关系,“每个孩子都是有天赋潜能的,只不过现在可能没有显现,或被扼杀了,很多学校都有很聪明的孩子,问题在于你怎么样去做,怎样发掘孩子的潜能,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成果”。

2从视频记录中分析潜能建立个性图谱  

张瑶记得第一次为女儿陶清钰拍摄短片时,女儿还是个11岁的小姑娘,对着镜头说自己将来想成为一名设计师。当记者在电话中向陶清钰问起这件事情,她的声音顿了一下,小声和母亲讨论着:“我有说过要当设计师吗?都记不太清楚了。”

如今的陶清钰即将升入高二,张钰再回头看3年前录制的视频,感到很震惊,“她长大了,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思想上,这个视频就像一种见证,记录着小朋友从小到大的变化,很有意义。”

这也正是徐红建立观察系统的初衷,“孩子入学的时候6岁,毕业的时候16岁,10年的过程中我怎么认识这个孩子?怎么了解这个孩子?这个观察系统,就帮助我们对孩子有一个认识。”

这个纵向观察系统分为文字记录和视频记录两部分,由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记录,从2009年开始转入网络平台,累积到现在,已有18000余份资料。这18000份资料,跟随着每一位小主人,从小学进入初中,又由初中升入高中,直到毕业。

徐红说:“从这些视频记录当中,我们把大量的信息收集起来以后,然后在这些数据当中分析学生的潜能,再建立他们的个性图谱,所以实验学校的老师有四个身份,观察员、记录员、分析师、引导员:先观察学生,然后将其信息写下或拍摄,再分析信息,最后对他们做引导。”

有个学生给徐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把这个小男孩称作“阳光男孩”,他从一年级时话都说不流利的小男孩,到初三已成了1米8的小伙子,“老师和家长通过这些资料更好的了解学生,学生自己则能通过这些资料看到自己的成长”。

3学生特需,老师特备,学校特设  

2013年,在实验学校初中部的毕业典礼上,当时13岁的王可达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微电影《当年十三》。这是一部纪念班上同学初中生活的小短片,王可达的拍摄及剪辑技术,都来自于初中的视频特需课程。

实验学校从初中开始,每个年级,都有像王可达一样在特需课程里充分发挥兴趣的学生。徐红认为,现在的学校里所设的课程,大部分都是按照国家和学校意志开设的,很少考虑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课程的需要,“学生潜能是多元的,我们如何来满足他们?”

特需课甚至可以挤压主课时间。

实验学校高中部主任袁老师告诉记者,从高中开始,学校正式为学生开设特需课程,高一至高三各设一个“特需班”。

学生提交课程申请,通过学校面试,即可进入特需班。学校会适当压缩特需班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课时,为学生空出周三或周四下午的时间,供他们上特需课。

王可达如今就跟着老师参与校史研究课程,每周会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自由支配,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让自己自由学习的机会。”

对儿子的“不务正业”,王可达母亲表示赞同,“孩子到了高中学习压力大,把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课减少,按照孩子们的年龄、掌握知识程度来调整课时,这是可以接受的”。

现在特需课程模式有四种:一位老师对一个学生、多位老师对一个学生、一位老师对多个学生,乃至零对一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而在师资方面,除了本校教师和社会资源,上海市实验中学更发掘了一个新天地——家长资源。“学校里面2000个学生,4000个父母,8000个爷爷奶奶,这些家长各有各的能耐,基本上可以满足到我们学生提出的需求。” 徐红说。

上海新闻 : 上海一所奇特的学校,16岁就能参加高考,从这里出来的娃后劲都很 :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