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长成我这样的喜剧演员很少

2016-06-20 10:05 出处: 人气: 

  新文化(300336,股吧)周刊A06版~A08版

  编者按:“萨满”乐队是一支出自长春的著名的民谣金属乐队,6月5日和6月6日两天,一年一度的“热派”音乐节在长春举行,“萨满”在6月5日晚做了压轴演出,让很多乐迷又过足了现场瘾。“作为长春青年群体的一个文化现象,笔者一直关注着这支乐队。此次演出促成了本报“封面文章”专访了该乐队主唱王利夫,他就音乐和创作展开了一次深谈—

  封面文章》

  对话人

  王利夫:萨满乐队主唱

  王逸人:本刊“封面文章”主笔

  一

  王逸人:我想把中国摇滚听到“草莓”“迷笛”音乐节水平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萨满乐队”,现在已是东北金属军团的骄傲,很多人说过这是一支可以拿到国际上去的乐队。非常高兴今天见到“萨满乐队”的主唱王利夫,根据采访的一贯特点,一定要跑个题,先不谈摇滚,先谈谈文学,你平时都读哪类书?

  王利夫:其实现在我泡在网络上的时间也是越来越多,而读书的时间比以前少了。我读书纯粹是被我爸爸打出来的,他可是个读书人,我不敢说自己是个读书人,但我肯定是读书人的儿子。我小时候被父亲灌输最多的数经史子集,你看我胳膊上的纹身(伸出右臂,上书“夕惕若厉无咎”六字,语出《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注疏为“君子应该整日自强不息、夜晚小心谨慎,就好像如临危境不能松懈 ,这样就没有灾难了。”)但在我形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后,尤其是这几年我读科幻类的书比较多、比如美国的作家洛夫克拉夫特(《死灵之书》作者)和菲利普·迪克(《少数派报告》作者)。

  王逸人:喜欢科幻类文学倒在我意料中,为什么先说文学呢,因为这个我好比喻,你的音乐—就像中国人受到的是唐诗宋词的教育,却去了写北欧神话英雄叙事长诗《贝奥武甫》,而且写得还有模有样,这就值得思考了,因为我一直非常好奇你们乐队的这种独特的音乐情怀是哪里来的?

  王利夫:其实从做音乐角度来讲我非常喜欢分清什么是“形而上”,什么是“形而下”。我想其中的技巧与呈现方式无论是“唐风”也好,甚至“维京”也好,这些都是手段,都是“形而下”的,男人在年轻时可能都有英雄情结,这个比较“形而上”。至于你问的音乐情怀,这样讲吧,我是个极度喜欢尝试的人,音乐上也是什么样式都想尝试什么都好奇。另外一个现实问题,比如“唐风”的摇滚可能很多乐队已经做得非常好,给我的“自留地”也不算太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去玩玩北欧也蛮好的。至于文化底蕴上我们就要具体谈了,我们的某些歌曲,比方专辑《Khan(可汗)》里有一首《飞翔的荷兰人》,甚至受到瓦格纳的影响都非常大,我觉得一个做音乐的必须要喜欢瓦格纳。(王逸人:搞导演的也一样,比如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摇滚乐来自国外,就是对中国从事者来说最重要的也是学习,我们乐队还处在学习阶段。

  王逸人:有人说哲学来自对于世界的惊讶,我觉得你们乐队的作品初听时让我有惊讶感,风格有点北欧、有点凯尔特、有点死亡金属、有点工业,音乐类型如果描述的不够准确,请原谅,但我当初听了就是这种感觉,真的一点都不接此间地气,非常国际化,怎么会把音乐做成了这个样貌?

  王利夫:当年唐朝乐队推出了中国重金属的开山之作—《唐朝》专辑,其实那时提出了乐队美学理念的人是郭怡广。他是出生在美国的华裔,背着吉他来中国找到丁武他们搞乐队。他是带给“唐朝”乐队摇滚观念的人,所以我觉得摇滚乐还是来自国外的。既然来自国外,那么喜欢什么门类就是挺个人的事情了,假如有一种摇滚形式叫“非洲金属”,只要是我喜欢,我也可能去学习创作啊,虽然早期听起来可能没有违和感,但毕竟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从事着不属于中国本土原创的文化门类太多了。说到底金属风格就是个框架,它需要很多创作者把许多不同的内容填充进去,这样可能才会让音乐更有意思,比如多点爱尔兰风笛可能会使乐风偏于凯尔特,但我认为这只是个技术层面的事情。

  

  王逸人:最近两年我听得最多的是“桶头”(Buckethead)的吉他,“桶头”把自己搞得像兰陵王高长恭似的,总是戴着个面具,脑袋上倒扣着个肯德基的外卖桶,吉他技术出神入化,越听越感觉熨帖,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喜欢他的原因可能是他表达的多是不苦不乐的情感,我觉得“不苦不乐”是种境界,那么正好问您一下,你做的音乐所追求的理念?

  王利夫:嘿嘿,我们的创作风格是偏丧一点,因为我喜欢悲怆的东西多一点。我特别喜欢的纯文学作家是日本的三岛由纪夫、太宰治和川端康成,所以我的三观偏丧也正常哈。我不喜欢民粹,我喜欢精英。崔健时代搞摇滚的大部分还是精英,但现在成了个有流俗化趋势的事儿,不过就是这样,我们这一代做摇滚的也是有要向外输出价值观的这个意识的,我们乐队成立已近10年,多多少少会影响到一些人,我常想哪怕是在他们失意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力量也好,因为我在低落的时候通常也是通过听其他人的作品挺过去的。(王逸人: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对。

  王逸人:我个人听摇滚的经历必须说是从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开始的,此外,平克·弗洛伊德、“枪花”、Metallica对我影响深刻,当初听的都是打口带。最初你是怎么接触摇滚乐的?你觉得对你个人影响最大的乐队和乐手是谁呢?王利夫:我是1986年出生的,好多身边90后的孩子动不动就说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魔岩三杰”,我说你们别扯了,我都没赶上。(王逸人:

  “魔岩三杰”真正影响的是我们70后)对,我们和他们扯不上什么直接关系。我也是听“打口带”起家的,我买的第一盘打口带,也是我迄今最喜欢的乐队是英伦的“铁娘子”(Iron Maiden),上个月我还在北京看了他们的演出,现场么有一种英雄被拉下神坛的感觉,但“铁娘子”的创作理念对我影响巨大,尤其是他们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每张都是概念性的专辑,都有不同的指向,最新的专辑还在写玛雅和阿兹特克文明。这个乐队贝斯手还负责词曲创作,他的取材视野就很广泛,经常要写一些神话故事,这些都对我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我的创作灵感就直接来源于他们。另外,美国的“九寸钉”乐队(Nine Inch Nails)的灵魂人物Trent也对我影响巨大,他也搞配乐,是个创作脑洞特别大的一个人,中国的乐队特别容易程式化,用一个东西把自己框死,而我特别害怕的也是自己被一个东西框死,但是Trent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出色,可说是为我指明了发展方向。(王逸人:这两支重要的重金属乐队要说影响的还是70后啊)其实我对当下的一些乐队都提不起听的兴趣,因为“娱乐至死”的精神已经深入现在的摇滚作品中。

  王逸人:萨满乐队成立于2006年末,(迄今为止的成员为音乐采样:高亚鑫、主音吉他:任智超、节奏吉他:翟晓宇、贝斯:齐骥鼓手:纪成林)请和大家分享一下最初的成立过程?

  王利夫:当年我还是长春工业大学的学生,我和我们的采样老高还有主音吉他猴子(任智超)就是同寝或隔壁的室友,他们是我上学第一天认识的最初两个校友,大家一交流发现都喜欢金属摇滚,于是就说那就攒个乐队吧,大家一拍即合乐队就成立了。节奏吉他翟晓宇也是我们长春工大的,所以我一直说我们是个校园乐队,贝斯手齐骥和鼓手纪成林是2009年加入的。开始我们在学校里搞一些演出,都是些“软饼干”类的东西,也给一些著名的乐队和乐手做过暖场,这就是乐队的初期。(王逸人:听你们音乐我总是想到90年代末,也是出自长春的著名摇滚乐人宋雨喆和“木推瓜”乐队,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乐队留下的作品并不多)这个当然知道,宋雨喆是有艺术家气质的一个人,他们在北京做起时应该遭遇到当时每个乐队都要面对的生活上的困难,当时大多乐队聚集在北京树村。而我们乐队没有经历那样的艰难,“树村”的最后一批乐队好像是2005年离开的,而我们乐队是2006年末成立的,我们乐队所谓的“死磕”时期,就是在铁北租过一个条件比较差的房子,一个月200块钱,在里面排练。做乐队肯定面临着各种难,尤其毕业后让大家留在长春的几乎是唯一的理由,就是乐队啊。但话说到核心层面,我觉得做音乐是个文化的积累和释放的过程,过去搞出来的作品那是更早时的积累,而现在我要是不看书肯定也面临着将来有一天没东西可写的局面,而且和所有搞创作的人一样,保持好那份真诚、捱过创作上的枯竭期是个挺主要的事儿。

  

  王逸人:萨满乐队迄今已推出了《Weltreich(世界帝国)》《Khan(可汗)》《鲸歌·Whalesong》《Lionheart(狮心)》四张专辑,它们都很优秀,但我更喜欢的《Khan》《鲸歌·Whalesong》这两张,似乎每一张专辑都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要讲一个一个故事,太自在而为了,请讲讲这背后的所要表达?

  王利夫:《Khan(可汗)》是一张相对散一些的专辑,剩下的三张专辑我是有这个完整的想法的,我也为此而努力的,实现了多少或许还有待观察,不过我肯定是心有此念的。《Weltreich(世界帝国)》的创作背景是因为我非常喜欢乔治·奥威尔,在他的小说《1984》里有个另一番样貌的“世界地图”。此外也有些想法来自“法国大革命”,那场革命它革了你的命、革了他的命,最后革了自己的命。

  《Lionheart(狮心)》的背景也来自“法国大革命”,我对那段历史实在是特别关注,因为它复杂啊,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东西,一复杂了就有我要的空间了,狮心说的是瑞士琉森湖有一个狮子的雕像,而今瑞士是著名的中立国,但在历史上它是欧洲出产最好雇佣军的国家,今天梵蒂冈教皇的卫兵用的还是瑞士人。“法国大革命”时期路易十六身边的侍卫团也是瑞士的,最后当暴民攻入皇宫时,保卫路易十六的就是那批瑞士人。当然他们最终是集体战死了,他们的遗体被运回国,埋葬于琉森湖畔,为了纪念这份忠诚,人们最后在那建立了“狮心”的雕像—一个身上被插了好多刀剑的垂死的狮子,却依然用爪子护住盾牌,忠心护主的意味转达的非常明白。这个就让人心生感动了,中国文化本质上是胜利者的文化,而在西方失败者绝对可以成为英雄的,这些都是刺激我音乐创作的来源。

  王逸人:为什么萨满的歌曲中只要有歌词的,就是英文呢?我英文不是太好,也没来得及翻译一下,这样做似乎有些不利于传唱。

  王利夫:国内摇滚最近几年都倾向于用英文来写歌词,只是艺术造诣的高低不同。我上大学本科期间是学英语的,研究生读的是法律,英文水平还尚可吧。至于为什么用英语来写歌词,那是因为我觉得中文歌词要达到我要的那个美学高度实在太难了。我们现在的中文水平写一些日常化的东西或许还能应付,但要是用中文来写史诗,对我一个当时二十多岁的人来说太费力气了,与其这样不如去写英文的,因为英文与一般人的疏离感还有个可想象的空间。也有人问过我什么时候出中文歌词,我就想起“万青”乐队写的歌词,如果我达不到这个水平,那还是先写英文的吧。

  (下转A07版)

  萨满乐队简介

  2006年12月成立,地道长春本土乐队,成员来自东北和内蒙古,最初在长春工业大学的一支学生乐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今已成为东北金属军团中的骄傲。迄今出版专辑四张《Weltreich(世界帝国)》《Khan(可汗)》《鲸歌· Whalesong》《Lionheart (狮心)》,乐队作品风格多样,比较国际化,注重音乐的旋律性,目前暂为“民谣金属”路线。多次被“草莓”“迷笛”等音乐节邀请演出,拥有大批的拥趸和听众,广有口碑和好评。乐队主唱:王利夫、主音吉他:任智超、节奏吉他:翟晓宇、贝司:齐骥、采样:高亚鑫、鼓手:纪成林

  电影:《再见,在也不见》

  导演: 忻钰坤、 陈世杰 、 西瓦罗·孔萨库

  编剧:忻钰坤、 陈世杰 、 西瓦罗·孔萨库

  主演:陈柏霖 、蒋雯丽、 杨祐宁

  类型:剧情

  首播时间: 2016-05-13

  剧情简介:讲述了一个关联亲情、爱情、友情的情感故事。

  拼盘演唱会,往往是毁掉一些好歌手的捷径,没想到有一天拼盘电影,也成了毁掉一群文艺青年的方法。

  电影《再见,在也不见》有一个光鲜亮丽的出身,它集邮了忻钰坤、陈世杰、西瓦罗·孔萨库三位新生代文艺片电影人,并被给予了金马奖开幕影片这一层镀金,但这丝毫不能掩盖浮华外表下的虚空。

  《再见,在也不见》是拼盘电影里典型的三段式,三位导演拍摄了三个故事,陈柏霖这一位演员将其串起,是一个精妙的配置,但是却因为种种人为之力显得力不从心。

  第一个故事来自于忻钰坤的《背影》,讲述的是不能相认的父子,事业有成的儿子去寻找曾经辉煌如今颓败的父亲,为的是遗落在时光里的亲情,最终他把愤怒发泄到了颓败父亲身边那个同样在寻找失落亲情的另外一个儿子身上。最后他选择把渴望埋在心底,远远看着父亲,不再打扰他的人生。

  第二个故事来自新加坡导演陈世杰的《湖畔》,已经结婚生子的男人远赴异国探望已经被判死刑的童年的伙伴,影像在过去与未来之中交织,两位少年有过超越友谊的暧昧情愫,也有对时光深深的牵绊。最终死亡分割了思念,从此相忘于人间。

  第三个故事来自泰国导演西瓦罗·孔萨库的《再见》,在曼谷教书的年轻教授遇到了昔日的恋人,比自己年长十几岁的女老师,虽然老师已经人过中年,但是两人却激起了对昔日时光的回忆,即将旧情复燃,再度展开一段新的忘年恋,最终却在现实面前戛然而止,只剩下唏嘘落寞。

  三个故事正好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段落,拆开来看,每一个故事都像隽永的诗篇,连在一起,又是一段“生而孤独”的哲学讨论。这样一个精神内核无比优雅的电影,最终在大银幕里却矫揉温吞,苍白沉闷。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拼盘!

  三个故事里第一个故事最好,导演忻钰坤曾奉献了2015年最好的国产片《心迷宫》,他的镜头有一种纪录片一般的冷静,甚至超越纪录片的冷漠,干脆和巧思是他的两大利器,在《背影》里他努力持续干脆而冷静的风格,但是由于篇幅有限,他去掉了巧思,让这个故事变得简单的同时,结尾又有些匆匆忙忙,两个儿子之间冲突的戏份是电影唯一的高潮,可能太想要这段高潮了,于是拍得过了头,反而让这段高潮成了这一段最大的败笔。

  陈世杰是相当出色的新加坡编剧,《征婚启事》和《我的美丽与哀愁》都如水般清秀。《湖畔》走的仍然是唯美清秀的路线,单拿出来看,时光交错的叙事手法讲得不徐不慢,少年之间的情愫也令人心旷神怡,最终的结局让人唏嘘伤感。但是问题是《湖畔》和《背影》出现在同一部电影里,这是两段丝毫无法搭配在一起的风格,好像一位妙龄少女,上半身穿着干练的现代结构主义外套,下半身却突兀地穿着轻薄的罗裙,让观众忽然梦醒,又忽然梦碎。

  《背影》和《湖畔》单独拿出来观赏,尚且可以算做是合格的小品,最后那段《再见》,堪称胡闹。简直就像这位妙龄少女的脚上,竟然穿了一双用来搞笑的露趾草鞋。曾经在釜山国际电影节获得新浪潮奖的西瓦罗·孔萨库,失去了所有《永恒》时代的灵气,把最后这个被现实所逼迫的爱情故事,讲成了喜剧舞台上的荒诞剧,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拥抱都幼稚可笑,以至于电影院出现了好像看喜剧片一样一阵阵哄堂大笑,如果最终没有老戏骨镇场,这双露趾草鞋,恐怕连底都要掉下去了。《再见》这个段落,直接拉低了《再见,在也不见》整体水平,让“平庸”,变成了“糟糕”。

  再说串联了三个故事的陈柏霖,小鲜肉级别的男明星中,他的演技已经算堪当大任,但是在这三个不同类别的导演镜头下,他的演技也分裂了,在《湖畔》里的动人演绎,在《再见》这个故事里全部消弭,和蒋雯丽之间毫无化学反应,看来拼盘电影也可以毁掉一位不错的演员。

  近年来拼盘电影已经成了国产片的重灾区,《恋爱地图》、《奔爱》、《恋爱中的城市》……无一例外的矫揉造作,带着商业意图,把几个好导演和好故事拼成了一锅味道寡淡的杂煮,因为国产片似乎永远也不懂拼盘电影也需要浓浓的诚意,甚至需要比一个导演讲一个故事更强大的组织能力。拼盘电影并不匮乏精品,像《十分钟年华老去》、《巴黎,我爱你》、《爱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这种来自欧洲的拼盘电影所呈现出或统一的散文诗风格,或统一的迷幻风,似乎暂时没办法在浮华的国产片中出现,因为毕竟所有优秀的拼盘电影,诉求的永远不是商业,而是对电影技术或者电影文化的高端展示,是大师和大师之间的竞争和惺惺相惜。也许未来有一天,艺术院线成立的那么一天,才会有真正优良的、不让人尴尬的、不毁掉文艺青年的拼盘国产电影出现。

  殷维

  网友评论

  四喜:片如其名的,烂。我是想去看我的2015年最佳国产片导演新作的,没想到一不小心收获了我的2016年最差。

  爱吃鱿鱼的猫:亚洲电影节闭幕影片,看得我尴尬癌犯了。本次电影节最差影片,还我票钱!

  蘑菇蘑菇快开花:故事节奏很慢很闷,作为文艺片勉强合格。三段故事水准参差不齐,三星给陈柏霖和秦沛吧。

  Evan:还是挺好的,至少三个故事都做到了超越自己的“类型”标签,各自弦外有音。三段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可以轻易定义的旧日感情在重逢之后分别迎来三种仪式般的“死亡”,却又远非终结。敢于收敛锋芒的年轻导演最让人期待,特别是忻钰坤,好奇他那段如果拍成长片会是什么样子。

  湖泊:不能说哪里特别不好,就是太闷了,太闷了!尤其是第二部分,让我有点坐不住。蒋雯丽的出场让我对剧情有了些许期待。最后那一吻,隔着大荧幕我都闻出孤独。虽然闷,但绝对不恶心人。看得出导演对故事深度有追求,想尽力表达人的复杂心理,可惜故事太弱。这年头,没去迎合市场上的恶趣味就算不错了。

  

  王逸人:你还有些被乐迷所称道长处,比如精致的配器和编曲功力,我还注意到你给“黑麒”乐队做混音母带,你觉得自己这方面才能得自于天赋吗?

  王利夫:我还真不觉得我是个有过人天赋的人,可能有些天赋,然后我又把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这上面了吧。我有点童子功,我小时是打扬琴的,我父亲拉京胡,我的伯父吹拉弹唱的什么都会,所以在音乐方面我是从小被熏陶被启蒙的,我父亲给我放《荷东》那盘磁带,这个你熟悉吧(王逸人:几欲落泪,听它时我刚上初中,它整整影响了几代人吧。)《荷东》不就是被编配出的电子音乐么,今天干这个可能还是当年受它影响呢。

  王逸人:摇滚乐,一直强调对于社会的批判性, 你的作品突出这方面的属性吗?

  王利夫: 我很喜欢我们这样的谈话,我基本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但我在做音乐是我想好了才说,没想好的不说。你所说的批判性来讲我可能会更谨慎些,我更喜欢描述和阐释一个东西,然后让大家去表达看法,我不喜欢给事情定调子。现在的摇滚受众可能没以前那样“苦大仇深”了,都是“娱乐至死”精神下长大的,金属摇滚都在趋于娱乐化,就像“二手玫瑰”唱的—我必须学会新的卖弄,这样你才能继续喜欢。既然都想通透了,那就继续的卖弄吧,这个是成立的。

  王逸人: 萨满乐队的掌声越来越多,越这样似乎应该更多反思自己,我想听听您这方面心得?

  王利夫: 对这方面我们是保持反思的,也不知是何方神圣,总是在脑海里告诉我,你并不是最好的,你并不是最好的。我现在经常想的问题是我做音乐还像从前那样真诚吗?说一点没有所图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需要互动,我希望得到一个好的反馈,那这可能就是有所图,因为你渴望掌声么,为了这些会不会导致你创作出取悦的成分,这就是提前考虑结果啊!但话说回来我比较宽慰的是能因为这些事而产生焦虑,那么我还是相对比较真诚的吧,要不然我憋屈什么呢?

  王逸人:距离上一张专辑《狮心》的推出,已经有两年多时间,很多乐迷期待你们新作呢,几时能推出新专辑呢?

  王利夫:《狮心》首发现场,我曾赌气说了一句话—这是我们乐队的最后一张专辑了,但我知道自己是个不怕忙死就怕闲死的人,但是攒作品么需要个时间过程,而且我也不想委屈自己。以前是差不多两年发一张专辑,对我而言这已经算高产,我不能把自己挖空,也不能糟蹋了心气,所以还是顺其自然吧。

  演艺圈有个不成文的规则, 就是很少有女演员专门从事喜剧, 偶尔有也是玩个票儿。 其原因有二,一、喜剧难演,常人轻易不敢碰;二、演喜剧首先要放下自己,各种性格特点浮夸放大, 基本会造成女神变暗淡, 丑女雪上加霜的处境。 哪个女演员有这魄力? 放眼望去,演艺圈寥寥无几。近几年的喜剧舞台上, 出现了一位容貌美丽, 不惧各种严酷剧情考验的女演员,她就是古筝。

  说起走上专业演员的道路,古筝用“命好”形容自己。

  学霸

  高考超过600分

  采访前一天,古筝刚拍了一整晚夜戏,早上6点才休息,下午两点闹钟准时把她叫醒,电话采访就约在这个时间。

  新文化:我看你朋友圈早上6点才收工,真以为你这一睡得到黄昏。

  古筝:说好的事就要做到, 不能食言嘛。

  新文化: 听上去是个没有公主病的女孩,不知道采访的尺度……

  古筝:生活中我还是挺爷们的,聊什么都行,我比较随意。

  可能因为是个乐器名字的缘故,网络搜索“古筝”,关于她的新闻不多,但这却是她的真名,“我爷爷给我起的名字,我特别喜欢,因为这名字我还特意学了古筝。”

  古筝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她从小就是那种长相甜美,学习生活不用家长担心的乖乖女,在学校品学兼优,高考超过了600分,考上了上海东华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我上学早,2008年就大学毕业了,那年我家也搬到北京,我决定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毕业后就回到了北京,很多同学考了研,我的学习成绩不考研有些可惜,我研究了一圈,最好考的就是北京电影学院了,我就报了电影学院的制片管理专业,当时成绩还不错初试过了,面试被淘汰了,但是很幸运的是认识了一批一起考试的人,这也是让我踏进演艺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新文化:那我可以评价你是一个没学过表演的好演员吗?

  古筝:这么采访,你朋友会越来越多的。没考上北电,古筝却认识了一群一起考试的朋友,经朋友引荐她进了由李巨源执导,孙红雷、林熙蕾主演的爱情喜剧片《窈窕绅士》剧组,做了制片人的助理。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进剧组,学习了很多制片管理知识,后来又去了宁浩的《无人区》剧组,又去过几个话剧团,演了人生第一部话剧,不知道为什么,我进剧组时基本都是没什么台词的小角色,但是演着演着,就会被加戏,有几次台词多到被加到女二号,我总结一下,是我命比较好,遇到的都是对我好的导演和演员。”她说。

  入行

  “我不会唱歌不会跳舞”

  随着接的话剧越来越多,2011年起,古筝正式开始演艺事业,“在话剧舞台上塑造的每个角色,让我对表演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说我上学时掌握了很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这部戏开始,让我不再有玩票的心理,让我开始仔细研究表演,我希望把这项技能学好。”很多观众认识古筝是在《爱笑会议室》的舞台上,古筝扮演的“校花”、“女神”让很多人魂牵梦萦,说到自己进入“爱笑”团队,古筝有些不好意思,原来是源自一次集体“撩妹”。

  有一次古筝被朋友拉去看《爱笑会议室》现场,那期的主题是“校花”系列,大家在舞台上半演出半排练的状态,现场是两个舞台一大一小,因为场地很局限,如果想去洗手间必须经过小舞台,古筝在去洗手间的途中被舞台上的爱笑兄弟们集体拦截住,因为大家一直苦于没有找到校花的合适角色而苦恼,看到古筝后演员们突然有了灵感,就问她学过表演没有,古筝说自己演过几部话剧和电影,这下乐坏了爱笑兄弟们。古筝实事求是地说:“你们可想好了,我没有任何才艺,我不会唱歌不会跳舞,我就想上厕所。”爱笑兄弟们被逗笑了,那次之后,爱笑兄弟组团看了一次古筝演的话剧,集体被征服,古筝从此被正式邀请加入《爱笑会议室》。

  新文化:为什么喜欢表演?是因为长得漂亮吗?

  古筝:我当时有个心态,排斥朝九晚五的生活,不想做普通的上班族,当别人拉我做演员时,我就发现我比较喜欢。

  新文化:这么久,你对表演厌倦过吗?

  古筝:没有任何排斥。2010年12月20日,是古筝正式进入爱笑团体的日子,“来爱笑之前,我一个晚上把他们所有的作品都看了,真好,我喜欢他们的幽默方式,不做作,很自然。我当时觉得自己还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爱笑的每个人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教会我如何去表演,像我这种完全不会演戏的,上台其实挺麻烦的,爱笑兄弟不是普通的会演,他们还会创作,喜剧是很难的,所以爱笑当年非常火。”

  新文化:每次看你的演出不像不会演的样子,感觉是老江湖。

  古筝:其实有些东西需要我演出来,我是真的不会, 相当于让我表达天性上的东西,是本能的反应,他们教我最多的是这种东西,我可以不会演,但是我只要有一定反馈就可以了,表演有很多东西不是书上教出来的,是很本能很生活的表演,播出的节目其实都是一次次台下NG之后的最佳状态。

  新文化:那时演出很密集,你们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古筝:当时我的学习态度很投入,刚开始我还挺在乎形象的,后来也不是太在意形象的问题了,大家吃住都在公司那个排练厅里,女孩子爱打扮,我后来忙得都不打扮了,每天也不化妆,完全投入在创作当中,和当初他们搭讪那个古筝有天壤之别了,以至于后来他们都问我, 当初那个古筝哪去了,怎么现在成了村姑。

  新文化:除了表演之外,还有什么收获?

  古筝: 爱笑兄弟们还教会了我创作,这是很可贵的,现在我知道在哪个位置加东西会让人物更饱满。

  喜剧

  最想演一部言情戏

  和“爱笑”结缘后,古筝一直演到2015年12月。“从东华毕业后,当演员,演话剧,我感觉人生充满了变数,我从不去规划自己的人生,每次经历都会觉得是上苍对我的恩赐,多经历多收获,这才是完美的人生。”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古筝一直持续表演。

  新文化:你学的是计算机,后来改了表演,家里有没有反对过?

  古筝:开始是很反对的,我家里是做生意的,生活方面还算可以,女孩子从小也没吃过什么苦, 所以家人一直怕我受委屈,开始很不赞成我进这个圈子。

  新文化:你学习特别好,尤其是你还漂亮,感觉担心的太多了。

  古筝:我知道你想问什么,哈哈,很多人对这个行业不看好, 说演员文化素质都不高,还有各种规则,所以家里有一段时间不同意我演戏,希望我好好上个班,但我比较坚持我的想法, 家人看我这么长期的坚持,后来慢慢也尊重我的选择了。其实说起来简单,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需要给家人很多理由,现在他们其实仍是担心,所有人都会觉得演艺圈水很深, 但这毕竟是我的理想。新文化:行业光鲜嘛,又有话题,过年回家有没有被碎碎念?

  古筝:哈哈,当然有,当演员赚钱吗? 什么时候成一线啊?现在在哪个剧里啊?我在哪能看到你啊? 帮我要个签名照啊什么的,过年亲戚都会问这个,也习惯了。

  女演员演喜剧是个很吃亏的差事,丑女则罢了,可以借丑卖丑,一丑到底,不丑的女演员要想演好喜剧,也多半用夸张的表演丑化自己,这让古筝也吃尽了苦头。“丑女可以扮丑,一个美女扮丑大家会觉得很辛酸。所以,有一段时间是很难过的,但是演到现在,我有了另外一个感受,那就是长成我这样的喜剧演员很少,所以我一定会出来,哈哈。不久前,有个戏找我,需要个喜剧角色是女二号,我说这么大的戏,怎么能找到我演女二?我一个朋友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说我这个形象演喜剧的,不排前三,也排前五。不找我找谁?”

  新文化:你是否担心自己的喜剧形象被固化,从而戏路过窄?

  古筝:是的,喜剧演多了,外界会给一些标签,言情剧可能就不会想起我,所以最近这段时间我也想演一些女神,而不是喜剧。

  新文化:现在最想演什么样的角色?古筝:最想演一部冗长的很烂俗的言情戏角色,对于一个喜剧演员来说,这个是最没见过的,哈哈。

  希望

  演一辈子的戏

  演戏之余,古筝喜欢研究影视行业,“影视行业是个十分庞大繁琐的行业,它有现象有特点,有波涛有温暖,所以我每次进组除了表演好自己的角色之外,其他工种的内容,我都会很细心地去观察,去学习,我喜欢把每个环节都掌握。”

  古筝出演的第一部电影是《鬼吹灯之寻龙诀》,“那段时间让我继续演喜剧很难受,一心想演影视剧,就跑去演了个电影,可能很多人还认不出我在里面的角色,但是通过这次参与,让我懂得了电影是怎么拍的,我在里面演了一个知青,拍摄时只有30分钟的戏,但我们却足足培训了3个月,住集体宿舍,每天早上6点起来晨跑,看老片子,最后拍了两个月,完全是红卫兵的感觉,最终剪出来只有一句话,舞台和节目是一回事,影视又是一回事,虽然遭了3个月的罪,但这段经历对我帮助很大。”

  新文化:感觉你去拍摄是偷师学艺的。

  古筝:有点这种感觉,但真的是学习,我们就算只有一句词,配音就要3天,最终在剪辑的时候可能只留了一句话,这部电影也让我第一次知道如何配音。

  新文化:学到很多知识吧?

  古筝:太多了,从拍摄到站位,对我有很大帮助和影响。

  如今,家人从不理解变成了对古筝充满殷切希望,他们会整理好有关古筝的影视作品,这对古筝来说是莫大(博客,微博)的鼓舞。“我喜欢默默无闻地准备,我觉得演员跟普通白领是一样的,是个职业,不是多大光环,大明星啊,赚多少钱啊,演员就要把戏演好,这是本职工作。至于名气,那些都是随遇而安的东西,我希望自己能一辈子把戏演好能把这个事做下去,当演员是个简单的事,但是能演一辈子戏不是个简单的事,我希望自己坚持一辈子。”新文化记者 郭艳东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