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高招改革怎样才能更公平

2016-06-19 05:50 出处: 人气: 

特别关注:高招改革怎样才能更公平

前不久,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在《通知》的最后,一份名为“2016年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的附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虽然部分生源计划调出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先后出面承诺“确保本地考生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但少数人的担忧并未彻底缓解。旨在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和城乡入学机会公平的生源计划调控,已经实施多年,为何在今年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保障中西部人口大省和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入学的同时,如何确保政策的公平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如何标本兼治?

主持人:为什么会有高考招生计划分配方式的调整?相关政策计划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白丽萍(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各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加上生源数量和本地教育资源不对称,使得各省份之间的高考录取率存在很大差异。换句话说,就是很多中西部省份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造成当地生源录取率较低。

凌军辉(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针对这一问题,按照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近期的回应,2008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专门安排增量计划,由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录取率较高省份的高校承担,面向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录取率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招生。通过多年努力,省际高考录取率差距已明显缩小,2015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0年的15.3个百分点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4月底印发的《通知》,2016年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安排21万人,其中本科14万人,由北京、天津、江苏等14个省份的公办普通高校承担,面向河南、广西、贵州、甘肃等10个中西部省份招生。

吴振东(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除了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为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2012年3月底,教育部等五部门还启动实施了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国家专项计划”。该计划最初每年安排1万名左右本科招生计划,由部属和地方本科一批招生为主的高校承担。国家专项计划今年安排招生计划已经达到6万名。

在此基础上,还有“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前者由地方重点高校承担,定向招收各省份农村学生,安排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后者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农村学生,安排招生计划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2016年,全国共有95所高校具有高校专项计划招生资格。

主持人:正如各位所讲,高考招生计划分配方式的调整已经进行了多年,为什么今年还是引发舆论关注呢?

吴遵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跨省生源计划调控历年都有,但一来没有今年这么大力度,二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公开具体人数。就全社会而言,近年来高考考生人数不断下降,录取率不断提升,相对而言,高考的压力越来越小,这也是家长的预期。但突然间有政策要调走几千甚至上万的计划招生名额,家长的焦虑可以理解。舆论如此关注,与政府信息公开不够及时以及决策民主程度不够都有关系。调动这么多指标,教育部门事先有没有做过严密的调查?有没有令人信服的依据?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吴教授讲得很有道理。“2016年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上只有各省份生源计划调出或调入的总数,以湖北、江苏为例,生源计划调出总数达到4万人和3.8万人。作为涉及万千考生利益的重大决策,政府应该公布政策细节,而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数据。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教授讲到了决策民主程度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的问题就是决策程序不透明,使官方和民间对政策的认知、认可程度差异较大。外调指标政策的本意,是想把过去按老办法确定的各省招生名额分配得更加公平。但是指标分配的依据是什么?公众不清楚,有关部门也不说。

熊丙奇:外调指标“厚此薄彼”也让政策的公平性受到质疑。湖北、江苏两地虽然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但一本录取率与多地相比并不高。究其根本,这反映了民众对政府应更多从“源头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强烈呼声。

吴振东:通过调配招生指标,增加中西部农村学生上大学、进名校的比例,政策的出发点毋庸置疑。江苏等一些省份高考人数连年下降,录取率连年提高,也是指标外调的合理性因素。现在的问题在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如何协调?决策机构有没有扎实的调研在前、令人信服的数据在手?政策的制定有没有经过严谨公正的程序?信息不透明、不及时,这才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主持人: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进重点高校的人数,是近年来高考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调整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遇到的问题,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未来应如何调整?

白丽萍:结合我采访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对很多中西部学生而言,高招生源指标跨省调整,以及三大专项计划的出台,的确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升学机会,让他们有机会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分享高考改革红利,促进大范围的教育公平。

吴遵民:白丽萍说得没错,三大专项招生计划是一项好制度,即在不动常规招生计划的前提下做增量调整,降低农村学生进名校的门槛。数据也证实,从2012年“国家专项”推行以来,重点高校招收农村贫困生的规模迅速扩大。

熊丙奇:招生计划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政府部门应考虑公开外调指标涉及的批次和院校,以及新增指标的具体来源,消除家长的焦虑情绪。

吴遵民:确实是这样,在当前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下,高考招生指标就是本省户籍人口的“蛋糕”和“奶酪”,考生和家长格外关注。今后要做的应该是增量改革,比如对异地高考开放人数多的地区,增加户籍人口指标,而不是去瓜分原有利益。此外,国家已经明确要在14个省份各建一所高水平大学,这有助于这些地区增加招生生源指标,进而通过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等方式,对本省生源适度扩招。

凌军辉:我采访过的江苏一所本科院校招办负责人就表示,教育部门要明确自身定位,其最重要的职责是维护好教育公平,应减少“计划式”分配,赋予高校更多改革的“探索权”。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包括招生协作计划、三大专项招生计划等在内的政策,只是支援中西部地区的途径之一,且并未触及这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的根基。那么,如何从根本上加强中西部教育“筋骨”?

白丽萍:以行政命令外调招生指标,固然能提高西部地区的高考录取率,但治标不治本。我调查了解到,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甘肃的分配本科和高职(专科)各占一半。事实上在甘肃,包括很多中西部地区,高职高专录取率基本不是问题,当地学生和家长更关心的还是全国重点大学的录取情况。

张红霞(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高招指标省际统筹只是扶持中西部教育的一个方面,如果统筹失当,容易引发负面效应。促进中西部教育发展,应通过加大投入和政策倾斜,引导资金、人才、学校向中西部聚集,全面弥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短板,从根本上破解教育区域失衡问题。

吴遵民:正如张院长所说,招生协作计划和专项计划只是提升教育公平,避免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之一,如要“治本”,还需要不断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扶贫的全链条。比如优化农村地区办学软环境;建立健全优秀教师流动交换机制;为贫困生建档立卡,实施精准资助、动态管理等。在就业这一“出口”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今年将国家专项计划名额全部用于招收免费师范生,正是希望鼓励学生回生源地从事基层教育事业。

吴振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都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完善全链条的教育扶贫是填平“高考鸿沟”的关键。中央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西部地区政府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教育抓起,促进优秀教师地区间流动,办好本地大学并增加容量等多措并举,才能避免产生新的矛盾。同时,不断优化招生考试制度,稳步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也是保障公平的解决之道。(采写:凌军辉 吴振东 白丽萍 主持人:李力 郑明达)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