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困境儿童 专家称留守儿童校园暴力应受特殊重视

2016-06-18 13:32 出处: 人气: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 杨月 卢冠琼)6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意见》将“困境儿童”定义为: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意见》提出五方面具体措施,在生活保障方面,提出将困境儿童分类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范围。

就在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对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这是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之后,总理直接对校园暴力问题作出指示。

专家指出,要保护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校园暴力应受特殊重视,由于家庭支持系统和社会约束系统失灵,留守儿童不得不被迫推入“丛林法则”,成为一个“被抛弃”的群体。

近半数留守儿童上网看过校园暴力信息或视频

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暴力困扰之严重,首先体现在范围广。

以江西和湖南为例,根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江西省现有人口4500多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达786万人,0—18岁留守儿童达260多万人,占全省儿童的20%,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农村留守儿童185.6万人,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2.75%。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留守比例则高达44.13%,其中,31.23%的农村留守儿童属于内倾型性格群体,3%—10%的农村留守儿童有不良行为。

《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近半数未成年人在网上看过有关校园暴力的信息或视频,其中农村未成年人(46.5%)和留守儿童(48.1%)的比例远高于城市未成年人(32.7%)。这些数据表明,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未成年人和留守儿童对校园暴力较为关注。

保护困境儿童 专家称留守儿童校园暴力应受特殊重视

未成年人在网上了解有关校园暴力信息或视频的情况(单位:%)。资料来源:《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

保护困境儿童 专家称留守儿童校园暴力应受特殊重视

未成年人与网友交往的情况(单位:%)。资料来源:《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

在网络暴力方面,23.7%的城市未成年人、29.2%的农村未成年人和33.5%的留守儿童曾被网友骂。与此相应,表示没遇到过来自网友不良信息的城市未成年人比例最高,达到39.8%,而农村未成年人和留守儿童分别为27.7%和24.8%。可见在网上交往的过程中,城市未成年人受到来自网友的不良信息比较少。

留守儿童群体数量之大、其对校园暴力的关注程度之高,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群体的困境。

暴力背后是家庭支持系统的缺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宋雁慧长期从事校园暴力的研究,她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留守儿童校园暴力应受特殊重视。

保护困境儿童 专家称留守儿童校园暴力应受特殊重视

校园暴力。资料图

“家庭支持系统和社会约束系统如果运行良好,孩子发生问题的概率很小。但如果父母和孩子分离,那么就容易陷入‘丛林法则’,讲究‘拳头最重要’”。她指出,当前,大量孩子的父母进城务工,导致一些孩子不得不脱离父母、进入“丛林”。因此,宋雁慧建议,社会应该对留守儿童和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

“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实际上是缺位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让这些孩子缺少亲情关注,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福州市中级法院少年庭副庭长林守霖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位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隐患。

此外,不少专家还指出,学校教育过于重视智育教育、忽视情绪管理、法制、关爱、同情心、安全教育等,是导致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过于重视知识传授,使一部分学业不太好的孩子被老师和学校排斥在外。为了保证升学率,这部分孩子往往‘被放弃’,导致他们通过施暴以求受到关注。”宋雁慧指出,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在群体中获得关注和存在感。

探索更人性化的帮扶救助方式

为解决留守儿童遭遇的现实问题,各地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尝试。

以江西省妇联为例,针对全省超过两成的留守儿童、超过四成的在校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江西省妇联尝试搭建关爱留守儿童平台,近两年开办了儿童快乐家园、留守儿童托管中心1922个,建立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托管、亲情关爱等一体化服务机构。

山东省德州市则发起了亲情代理行动。全市5万名巾帼志愿者、老师、同学与3万名父母双方外出等特殊困境的留守儿童结成“3+1”关爱帮扶对子,有效缓解了留守儿童的多种问题。

生活中的照顾到位后,心理上的关爱更要跟上,才能防患于未然。湖南省妇联发起“知心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项目。首批以国家贫困县为主,在湖南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建立了30 个知心屋,受益学生3.5 万人。

“引导和教育青少年远离校园暴力,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惹事、不怕事’。对待孩子要用宽容和尊重的教养方式,遇到问题后也要和孩子多沟通,并学会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引导、教育、宽容、沟通,更人性化的帮扶救助方式正在一点一滴中影响着留守儿童群体。我们期待,更多的改变即将到来,还给留守儿童一片没有阴霾的天空,我们在路上。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细腰蜂”(ID:beeyouth)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关注“学习者”(ID:youth_xuexi)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学习动向。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