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特别关注:青年教师扎根乡村何时后顾无忧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6日电 (记者 廖书曼)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又一次将乡村教师群体推向政策、舆论关注的焦点。
对不少年轻教师来说,扎根乡村俨然是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的“梦想鸡肋”,乡村教师在偏远山区进退两难的处境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之下,《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提出,让不少乡村教师更加坚定于自己的选择。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友好小学任教的魏书玲就表示,相信新政策会促进乡村教师的全面发展,她还希望“新政策能切实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大学生到乡村支教”。
2014年8月,魏书玲与一百多位来自祖国最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来到北京,参加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会组织的“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 主办方供图
提高待遇是乡村教师最为迫切的要求
出生于1989年的魏书玲已经有4年的乡村教师经历。2014年8月间,记者在北京见到她时,她正参加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会组织的“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
从小立志读师范,大学毕业就扎根乡村,魏书玲可以算得上“得遂所愿”。但是工作忙,收入低,自己刚刚三岁的孩子只能由公婆照顾,俨然成了“留守儿童”,魏书玲感到压力很大:“我的工资拿到手是2300多块,平时要吃饭,交话费,还有交通费,日常开销都是不够的。我孩子吃奶粉的钱都是爷爷奶奶在管,如果靠我和老公两人的工资是不行的。”
像魏书玲这样和公婆一起住,没有房贷,有公婆帮忙的年轻乡村教师还算幸运。魏书玲认识的另一个乡村教师,自己买了房之后,夫妻俩的工资除去房贷,留给一家三口的生活费只剩下几百块,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也就可想而知了。
魏书玲所在的友好小学离礼县县城不远,坐车半个多小时就到,可以说是在“一脚就要踏进城里的地方”,因此老师大多都不住校,条件还算过得去。但是在更偏远一点的学校,乡村教师的住宿也成了问题。魏书玲的一个“闺蜜”就住在条件简陋的校舍里,一间房6个人,上下铺。
“有的乡村教师可能工作很多年也买不起房,只能住在这样的校舍里。大家都很希望涨工资。”魏书玲说。
社会认可度降低引起乡村教师心态变化
去年8月举办的“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集中了包括魏书玲在内的一百多位来自祖国最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这个公益项目的负责人李超从2011年接手项目起,与黑龙江、湖南、甘肃、湖北、浙江等地的乡村教师都有过接触。
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李超表示,时代变化让教师的威严形象与过去不同,教师的心态也不同。“这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光是乡村,城市也是一个道理。社会对老师的崇拜和尊敬程度没有我们80后小的时候那么高。”
魏书玲也同样感到,她和身边的乡村教师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有些当乡村的男孩子,甚至找对象都比较困难。“乡村教师地位低、收入低、又苦又累、地方偏远,很多人都不愿意当。现在女孩子挑对象,也觉得找公务员,找做生意的,比找当乡村教师的有出息。”
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学生流失严重也增大了乡村教师的失落感。魏书玲2010年刚工作时,所在的班级有40人,到今年只剩下20多人。与之前上不起学而导致的学生流失相比,现在的学生减少主要是“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孩子送到城里去上学”。
“新政策如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更多优秀教师走进乡村,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肯定会有提高。”李超相信,新政策实施后,随着乡村教学质量的提高,家长在考虑了去城里上学花费的成本之后,会把孩子留在乡村学校。
由硬件到软件 政策向乡村教育核心倾斜
4月1日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令李超十分期待,“因为重心从教学硬件转移到了教学人才这一软件层面”。他表示:“之前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是放在教学硬件上,但这不是最核心的。乡村教育最核心的还是人,是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现在政策对乡村教师进一步倾斜,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这也是乡村教师培训的意义所在,专注于人的价值。”李超表示。据了解,去年8月从甘肃到北京参加“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的教师,在理念、教育方法方面开阔眼界后,更加珍视山里的孩子和自己肩上的重任。
“不少青年教师带着很大的理想抱负来到乡村,最终却在现实面前低下了头,离开了乡村。虽然现在乡村教师面临很多困难,但我觉得还是要以平常心来对待这件事。我有时告诉自己,这是在做公益,是给自己一个历练和提升。只有我们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乡村教师的明天才会更美好,更多的问题才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魏书玲说。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