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的五大预测,大势所趋,每个老师都该看看?|?特别关注

2016-05-25 13:39 出处: 人气: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从甲骨文到竹简到纸质书再到kindle的电子书,知识的提供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kindle背后的学习资源,很可能一个人就一辈子都读不完,它颠覆了原有的、原子形态的知识载体和学习资源,世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的教育准备好了吗?

  这篇文章带您走近未来教育,预测一下未来学校3.0版本是啥样?还会按照分数来升学吗?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现在比,会有哪些不同呢?

  三次社会巨变和教育巨变

  我们回顾人类的文明史,可以发现经历过三次巨变:一次是从狩猎收集阶段到驯养种植农业社会,第二次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第三次是从工业社会到智能社会,每次巨变都带来了教育的巨大变化。

  

  。它的知识是确定化的,知识就是工具,知识就是力量。

  是

  而教育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知识垄断,也许你走进教室,学生可能懂得比你多。学校进入了一个新个性化教育的阶段,这种个性化教育与农业社会时代个性化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农业时代的个性化教育以老师为中心,新个性化教育是以每个学生为中心,以为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知识流体化它一方面意味着知识是不再确定的,在形成过程中就开始成为我们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意味着,知识随时随地在流进我们的大脑,知识即生活时代已经到来。

  智能社会有三个特点

  

  第一:奇点出现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人类知识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了我们个人的学习速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三、四十年以前,我们个人的学习速度要比人类知识增长的速度快,我越学,就会越有知识,到大学毕业时我们成为天之骄子。但是现在不同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读书,越读你会发现不懂的就越多。这个奇点的出现成为对教育最大的一个挑战。当整个世界知识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这个奇点的影响就会非常深远。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会产生800万首新歌,200万本新书,1.6万部新电影,300亿个博客帖子,1820亿条微信信息,4万件新产品。但是与此对应的是:在座的每一位不管受多少年教育,获得怎样的营养滋润,人的大脑在速度、记忆力、洞察力上并没有像电脑性能一样每18个月翻一番。社会进步太快,如果学校没有及时调整学习的内容的话,学生毕业时学到的东西很可能已经是过时的。应对这样的新问题,用老的办法来解决,只能解救过去,不能解救我们的未来。

  第二点:分享主义分享经济在这次全国两会上非常热门。如果你在奉贤南桥,到处可见有可以租的自行车,只要办张卡,一刷就可以骑走,在可以还的地方还。1个小时内使用是免费,超过1个小时只要2元。车不是你的,但是可以借来用。

  在奉贤还可以看到很多分时租赁绿色能源车EVCARD。只要有驾照,手机下个APP,然后注册,两天之内就可以办下来。手机上预约好电动汽车,在15分钟到,手机一摇就可开门上车,开1个小时30元。这种车已经遍布上海,可能你还没有用,但是在奉贤使用得很多。有了它你真的不用买车了,这一辆车的利用率是家用车的5倍以上。你的私家车要两个停车位,单位一个,家里一个,可是你一天开车两个小时最多了。

  实际上,在这样一个分享时代,大家都在用滴滴打车、优步、途家。滴滴、优步大家可能很熟悉,对途家略有点陌生。途家做的就是让你的家随时与人分享,前段时间有人去美国,在途家上用5美金租了一套别墅,设备俱全,走的时候门一关就可以了。分享依靠技术,技术支撑起了信用。

  我曾去过英国驻上海的教育推广部门,他们的员工有近300人,办公桌只有100张,怎么分配呢?上班的时候,在办公桌前坐下,电脑办公桌就是我的,一退出就是别人的了。大家有没有想过,学校也可以这样,今明两天你到奉贤来,你的办公室就有两天空在那里。如果也采用分享的方式,可以空出很多办公室,可以派其他用处,每天不同的人坐在一起。可能学校还没想到,但是上海很多的企业已经是这样了。像奉贤的如新,里面的感觉就像一座大学,几千员工都没有固定的办公桌,这种分享每天都会带来新的故事让工作生活充满了流动感

  第三点:科技爆发今天,无论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都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这次阿尔法狗和李世石的比赛,阿尔法狗的最大功能是机器有了价值判断第四盘阿尔法狗输了,最终结果4比1,但机器可能输吗?机器是有意输的,这就是机器的价值思维的判断,阿尔法狗知道,只有输一场才可以进入世界排名,如果永远赢是不可以进入世界排名的。只要输一场,就可以排在李世石前面,排名世界第四,这就是价值思维和策略思维,匪夷所思。

  学习和创新教育的本质

  学习的目的,对人类整体而言是人类的延续和发展,对人类个体而言则是个人的生存和幸福。现在我们有时会对学习的目的产生异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考北大、清华。我曾经和香港大学的招生官讨论过,大陆的学生很努力,成绩很好,但是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她说:即使是做贤妻良母也是一个目的啊,但是他们往往只知道成绩好。

  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消耗时间,比如你选择了学这个,就意味着舍弃了另外一个,但还有一个隐形的代价,或者是风险,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有可能被降低品质。原本孩子挺聪明,但是上好课变笨了,或者换种说法,本来学生对这门课是有兴趣的,上了一个月之后他恨死这门学科了,这样的可能性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这就叫降低品质,不如不学。

  云上有再多的诗,也不会让你变成一个诗人。

  现在大家很关注创新教育,认为要给孩子培育创新的方法,但是我认为:创新教育的本质:塑造不一样的大脑。一个人为什么创新,就是因为他的脑子和别人不一样。如果每个人学了一样的创新技能,那还是没有创新。如果所有人学习的都一样,那么所有的人大脑链接都一样,就不会有创新的基础;如果大家学习到的东西不一样,学的过程不一样,才能创造出一片创新的天空。因此,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很简单,校长应当鼓励老师每节课上得不一样,每个老师上得不一样,这样才会涌现不一样的大脑,出现创新的新局面

  学校 3.0版的五个预测

  预测一:可以变得更聪明的学校

  谷歌利用其搜索改善它的人工智能,越搜索越聪明。那学校怎么变得更聪明呢?学习就是信息传递与信息重构只要让学习的过程成为数据产生的过程那么学校可以像谷歌一样,越变越聪明。

  学校可以通过新技术来采集学习数据,并用大数据方式分析学生的状态。例如,BAMBOO SPARK和佩戴式设备——UP手腕就都是信息收集的技术。

  

  预测二:学习组织形态重混

  应该重视三个现象:全球范围的连接、线上线下混合和名人对学习的效应。

  51talk是一个一对一的网络学习英语的平台,可以用手机学英语。现在在菲律宾有6500名外教,他们主要服务对象就是中国学生。在线教师也获得了更多的认可。现在有一些好老师离开学校,从事在线教育,因为他有了更广阔的天地。线上线下的方式会让学校未来的学习组织形态越来越重混。

  我想做个测试:谁是鹿晗?看来大部分在座的朋友不认识,可是学生们都很熟悉。今年4月9日半夜鹿晗在外滩一个邮筒的旁边拍了一张照片发到微博上,拍照的邮筒至今还有人模仿拍照,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用明星效应在学校教育中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还有一点不可不提,比如慕课(MOOC),价值也越来越显现:不是让100万人学同一门课程,而是让100万人学100万门课程。

  预测三:学习不可复制的知识

  机器和人脑学习的区别在于:机器学习——形成流程完善,不会对自身组织结构产生完善。而人脑学习——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脑会发生更有利于下阶段学习的连接,同时情感增强。

  因而学生到学校学习到的应当是不可复制的知识。那到底是哪些不可复制的知识呢?这其中就包括:自信、选择、健康、沟通、提问、娱乐、分享、有趣。而这,才是学校学习的大趋势。

  预测四:低年级融合,高年级流动

  低幼年级的孩子需要安定、安全、信任的学习环境,知识基础具象、贴近生活的较好。因此最好是有稳定的教师和贴近生活的课程内容,课程更多体现融合性,以主题教育为线索。但现实中的问题是,老师自己不懂那么多学科的知识。

  但是辅之以技术手段,可以让老师无所不能教。

  较高年级的孩子基础和兴趣差异拉大,同伴激励成为主要学习动力。因此分层走班、高选择性、分类教学、模块化教学比较适合,流动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现实中的主要问题是:组织和评价的困难。

  现在技术可以让选择和个性化非常容易。

  预测五:升学基于信任而非分数

  应试教育是大工业时代最有效率的教育方式,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流水线上的一个重复操作工,学霸必然就是一台“学习机器”。有人说,应试教育没什么不好,不是还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吗?不,可与肯定地说:不用应试教育的方式他们会更优秀。应试教育的目的就是追求一个名校的文凭,而文凭本身就是信息不充分时代的产物。也因为信息不充分,所以高校录取,我们只能相信分数。

  哈佛大学前招生官罗伯特曾说过:招生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录取的标准因人而异,相对分数哈佛更看重:智慧,个性特征,领导能力,创造力,体育才能,成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最近更包括有趣,富有责任感和爱心。但是这些东西,显然是不能用分数来衡量的。

  但是,在生活和学习当中伴随出现的大量信息和数据,比如微信的朋友圈,其中大量反映了一个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和兴趣特点,这些基于过程的数据,将作为学校录取最重要的依据,并最终导致升学基于信任而非分数。

  

  文章来源 | 教师博雅,内容略有删减。

好书推荐 | 决胜高考你需要看什么书?

  倒计时的冲刺阶段要如何准备最后的总复习呢?就看今天小编推荐的制胜法宝《100名状元零距离》吧。

  给你最真实,最宝贵的状元经验,让你迅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迎战高考!

  内容简介:这套书囊括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一百名高考状元的宝贵经验。每一位状元都有自己对学习独特的方法,从立定志向到考上理想学校,心理调适、各科领域技巧,全都收录,完整教授!

  推荐理由:

  让100位状元做你的家教!

  这本书客观、如实的记录了状元们的学习方法,大家可以根据状元们的个人情况、学习经历,再分析自己的个人情况、学习经历,选择与自己基本情况相近的状元,重点研究和分析,去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去了解他们的应考窍门。

  各学科领域技巧全部收录

  内容全面,涵盖多个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不同地区的文理状元都将自己的经验全盘道出,分享给需要的学子们。

  心理调适缓解压力

  通过了解状元们学习的心路历程,你会发现很多困难、疑惑,他们也曾遇到过,经历过,纠结过,并不是只有自己在学习上经历了”不幸”,他们的经历会引起你的共鸣,产生积极的力量。

点击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书店 |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

  ↓↓↓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教师博雅

  了解更多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