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之所以值得特别关注

2017-08-12 18:17 出处: 人气: 

英国之所以值得特别关注

中国人了解英国史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开始的,它囊括了《四洲志》的内容。

英国之所以值得特别关注

  英国通史(六卷本),钱乘旦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是中国学者深入研究英国史的著作。

  钱乘旦

  英国史对中国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在19世纪第一个打开中国国门的是英国,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就强烈想要了解英国,看这个小国如何成为世界大国。

  ■中国人关于英国历史的了解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开始的

  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写《四洲志》,其中关于英国历史的记载有一两千字,这是中国人对英国历史最早的系统记叙,算是一篇“简明史”。1841年,魏源将《四洲志》的内容综合于《海国图志》中。中国人关于英国历史的了解,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到20世纪初,国内陆陆续续出版了一批翻译书籍,介绍西方各国的历史文化,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泰西新史揽要》、《万国通史》、《万国史略》等等,这些著作中关于英国的内容占很大篇幅,反映了那个时候人们对英国的注意特别强烈。

  1903年,作新社推出《英国维新史》,此书以英国革命为题材,记叙了查理一世从继位到内战结束被斩首的历史,是一部宣传“革命改造国家”的作品。1906年,《北洋学报》连续14期刊登《英国变政小史》,其内容涉及到英国的议会、宪法、国王、内阁、地方自治等各个方面,宣传用变革的方式改造国家。这两部作品尽管都不属于通史范畴,却都是中国人撰写的有关“英国史”的最早文字,算是“断代史”。

  1907年,国内出版了另一本译著《英民史记》,该书作者叫J.R.Green(今译格林),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英国历史学家,他以普通人民作为历史叙述的主要对象。这部作品在那个时代被译成中文,的确有一点超时代的意义。

  民国时期继续出版翻译著作,其中钱端升的《英国史》最为突出。这部书的作者是屈勒味林(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他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这部书本身的价值很高,但译文却半文不白,所以读起来很费力。钱端升本人也是著名学者,他翻译的这部《英国史》,曾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指定为高等学校的历史教科书。

  ■新中国成立后,被翻译成中文的几本英国通史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几本英国通史著作被翻译成中文。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莫尔顿撰写的《人民的英国史》在北京出版。这部书从远古一直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通史”;但它作为通史又太简单了,所以只能算是英国简史。此外,其中有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也太陈旧了,不再被历史学家们所认同。

  苏联学者塔塔里诺娃的《英国史》于1962年出版,它的内容仅限于1640年-1815年之间,其实是一部英国近代史。这部书典型地体现了那个时代苏联主流学界对英国近代历史的基本观点,其中对一些重大事件及人物的评价(如17世纪英国革命、工业革命、工会运动等),后来都成为我国世界史教科书中的标准说法。即使在今天,这本书对中国的英国史学者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让我们了解了苏联体系对英国历史的处理方式。

  “文革”结束后,翻译作品在各个领域中如井喷出现,而最早出现的英国通史著作,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英语国家史略》,分上下两卷,第一卷写英国本土及殖民扩张史,第二卷写英帝国白人殖民地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历史。丘吉尔是一位保守派政治家,他的历史观也充满保守主义色彩,他的这部书是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并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以保守主义立场撰写的英国通史,让读者有机会了解保守学派对英国历史的阐释。

  另一部保守主义作品是《英国现代史》,作者梅德利科特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曾主编“朗曼英国通史”(Longman History of England)共11卷,我们翻译的是其中最后一卷,内容涉及1914年-1964年的英国史。由于是多卷本英国通史中的一卷,所以这本书只是一个断代史,而且是一个不完整的20世纪断代史。

  有一部真正的“英国通史”被译成中文,即肯尼思·摩根主编的《牛津英国通史》。摩根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学家,他的这本书从公元前55年一直写到1983年,内容涉及到英国历史的诸多方面。但是,作为单卷本的英国通史,在有限的篇幅内写这么多内容,结果,在一般书中要用好几页纸才能说清楚的事,在这本书中往往只剩下一两个小节。对不了解英国历史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起不到蒙学的作用;对于专业的英国史学者来说,这本书又太浅了,学术含量不够。

  阿萨·勃里格斯的《英国社会史》,也是一本通史性质的书,按照当代西方史学观念,这样的社会史其实是“去政治”的英国史,它的重点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对传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很少提及。

  2013年出版的《英国史》(上、下册)是一部适合普通中国人阅读的书。这部书从古代一直写到20世纪下半叶,它采用传统的历史学叙事方法,以时间为序,铺陈了英国历史的完整过程。它试图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内容都包含进去,对初学以及想一般了解英国历史的人来说,是一本不错的书。只是它叙述平平,虽说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却缺乏思想和思考,可算是一部“专业”书。

  ■改革开放后,中国学者自己编写英国通史的工作开始起步

  改革开放以后,在翻译著作接踵而来的同时,中国学者自己编写英国通史的工作也终于起步了,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术繁荣,英国史研究也取得跳跃式发展。

  按道理说,中国人接触到的第一个外国的历史是英国的历史,写英国史包括英国通史应该很早就开始,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的、资源的、历史条件的、学科传统的等等,到林则徐组织《四洲志》的140年后,中国学者才终于下决心开始这项工作。1981年,程西筠、王章辉合写的《英国简史》率先出版,虽说该书确实是“简史”,但它终究迈出了第一步,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英国通史。陶松云、郭太风合著的《英国史话》是一本供青少年阅读的普及性读物,在当时也是一个尝试。王荣堂的《英国近代史纲》是一个断代史,它涉及1640年-1914年的英国史,虽说它只是一个断代,却也是一个完整的断代。王觉非主编的《近代英国史》更进了一步,从学术含量方面说,这本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88年,由中国学者撰写的一部有分量的英国通史终于问世,标志着中国的英国史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由蒋孟引主编,辜燮高、王觉非、张云鹤、孔令平四位学者参加写作的《英国史》,从英国远古一直写到20世纪,吸收了许多研究新成果,从多个角度再现了英国的历史进程。这本书的出版,为国内大学提供了一部完整的英国史教材。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表达中国学者自己的观点。

  21世纪初有三部英国通史接踵出版,它们是钱乘旦、许洁明的《英国通史》,阎照祥的《英国史》,高岱的《英国通史纲要》。这三部书都出自新一代学者之手,其观点和知识体系都更加新颖、更能反映国际学术界的新发展。它们作为英国史入门书是绰绰有余,但是,作为对英国历史更精细的阐述,以及中国学者更深入的研究,它们却远远不够。

  201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英国通史》,从2008年开始筹划,历经七年终于写成。参加写作的,多数属于中国更年轻一代的英国史学者,他们有优厚的学术条件。学术总是一浪推一浪的,没有先辈的努力和积淀,也就没有今天这部多卷本的英国史。

  英国之所以值得特别关注,是因为它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特殊的作用。在世界各国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使对世界事务不甚了解的人也会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即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多块基石: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从而把全世界推进到工业时代;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榜样;英国的发展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模式,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渐进道路的可行;英国的科学精神和经典理论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宝库,其理性的态度明显地奠定了科学思维的基础。可以说,英国对现代世界的贡献与其稳重的行为方式一样令世人印象深刻,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英国是现代世界的开拓者。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