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五四青年节”特别关注:乡村里的“890”
“五四青年节”特别关注:乡村里的“890”
——西河村的美丽蝶变(一)
光明网讯( 叶乐峰)日前,来到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村西河湾蹲点采访。三年前,闭塞落后的西河湾还藏在深山人未知,良好的绿色生态、厚重的文化资源禀赋完全处在沉睡之中,加之致富门路狭窄,群众纷纷外迁,整个村落处于荒废状态。到2013年底,全村还有贫困人口115户403人,占全村人口的32.97%,是远近皆知的省级贫困村。“2014年以前,整个村庄基本是‘空心村’,只有40多位老人和儿童留守,一片萧条的景象”。一位村民告诉。
2013年,新县启动“美丽乡村生态新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西河湾被列入重点建设对象。经过三年多的发展,西河湾正从沉寂走向复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来建设家乡。今天恰逢五四青年节,采访了村里的三位青年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80后”张洋:从“不相信”到“有信心”
2013年,25岁的西河湾的村民张洋带着对妻子和年幼孩子的不舍,远赴韩国打工,“没有办法,那时候村子里一年不如一年,我看不到希望,我又要养家糊口,万般无奈之下跟着朋友去了韩国打工”。张洋说。
2015年,张洋的父亲不断给张洋打电话,催促儿子回家乡一起经营农家乐。“那时候我根本不相信回到村子里有什么前途,父亲怎么劝说我打死也不相信”。张洋回忆道,那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在韩国好好打工,多积累一些积蓄为老婆孩子提供保障。那时,他在韩国一年收入大概将近20万元人民币,这在村子里几乎不敢想象。
张洋的父亲没有放弃催促儿子回家的念头,在父亲反复劝说之下,张洋答应回家乡看看。“车子一进村口,我就傻眼了,原来脏乱差的村子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旅游点,好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路上拍照,道路两边的农家乐人头攒动”。那时,张洋终于理解了父亲的想法。
在村子里呆了几天后,张洋下决心留下跟父亲一起经营农家乐。前几天的五一假期,张洋家的“西河农家”饭庄生意火爆,小小的院子挤满了来体验农家菜的游客。“我母亲的厨艺非常棒,还拿过乡里厨艺比赛的一等奖”。张洋透露,一年下来通过经营农家乐,收入并不比在国外打工赚的少。“在村子工作,既可以照顾老人,也可以跟妻子和孩子一起,我相信西河村未来会越来越好”。对于未来,张洋信心满满。
“90后”张梦:用细节换来游客的笑容
西河村的小姑娘张梦,1997年出生,刚过20周岁生日。16岁那年她初中毕业参加工作,曾经在北京的一家餐厅工作了一年,后来在家乡的县城帮亲戚经营生意。
现在,张梦在西河湾蔓乡西河水舍酒店的前台当服务员,负责客人的接待和引导工作。该酒店是西河村村民集体所有,由村民合作社经营。“我现在一个月工资2000元左右,这里包吃包住,离家还近,我挺满意的”。张梦说,虽然原来在北京月工资近3000元,但大城市消费高,一年下来并没有存多少钱。
最吸引张梦留在村子里的是这里的环境——潺潺的流水,参天的古木,蔚蓝的天空,洁净的空气。“我觉得我的工作环境太好了,原来在北京认识的朋友都很羡慕我”。跟她谈及梦想,张梦思考了一会,害羞地摇摇头表示,“没有什么大的梦想,等以后这里发展地更好以后,我想开一家陶瓷店,卖一些小瓷器”。
采访的时候,有不少游客入住酒店,张梦主动迎了上去,向他们介绍酒店的情况和周围景点的特色。“你们一定要去一下前面的竹海、附近的齐天大圣庙和古长城,有什么问题直接联系我。”跟游客对话,她显得很老练。“我想把大门上贴上‘推’和‘拉’的标识,这会让游客一目了然,方便一些。”张梦心思缜密。
“00后”张盼盼:学门手艺 建设家乡
2000年出生的张盼盼今年才17岁,也是西河湾人,初中毕业。去年张盼盼参加工作,在西河湾古枫杨咖啡厅工作,这个咖啡厅也是村里合作社经营的。
“我的工作就是给客人调咖啡,制作果汁,还有就是打扫一下咖啡厅的卫生”。张盼盼表示,在入职之前,合作社把她送到武汉专门进行了相关培训,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她熟练掌握了一名咖啡厅服务员该有的基本素质。“虽然现在工作干起来得心应手,但一开始学的时候可下了一番苦心”。她说,现在自己的工资2000元左右,比在县城工作赚的还多一些。
由于年龄的原因,张盼盼显得非常的腼腆。但谈话中她提到了“脱贫”一词引起了的兴趣。追问:“这两年村民有什么变化吗?”她想了想说,不管是老人还是中年人都有了一份谋生的事情,村子里逐渐热闹起来了,“我不向往大城市,我觉得这里挺好。”
张盼盼向透露了自己的一个小心思:“我想在这继续工作几年,然后出去再学一门手艺,然后再回来”。
“想学什么样的手艺呢?”问。
“这个还没有想好”。张盼盼低头笑笑。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