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栏目的特别之路

2017-01-10 10:01 出处: 人气: 

  《特别关注》是一档以民生新闻为定位的新闻栏目,开播六年来,以准确的定位、鲜明的特色、客观公正的形象,成为北京卫视的一档名牌新闻栏目,收视率一直稳居在北京电视台前三名,北京地区收视总排行前五名。据AC尼尔森公司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收视率7.5%。

  在新闻媒体竞争如此之烈的今天,《特别关注》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新闻栏目成为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名牌栏目,与它找准定位,发挥特色,保持特色分不开。《特别关注》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在“特别”二字上做文章,把特色贯穿到节目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无论是在选题策划上,还是在报道角度和落点上,甚至行文语言和主持风格的把握以及节目的技术包装上无不渗透和贯穿着节目特色。以特色创品牌,独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决胜之路。

  定位准确 民生意识

  纵观各地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遍布大江南北。在今天,“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已经成为媒体共识;但在六年前,也就是《特别关注》栏目创办之初,以民生新闻为定位的新闻栏目寥寥无几。《特别关注》提出的“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百姓生活”的定位口号,可以说在民生新闻领域的探索和开拓都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使《特别关注》成功抢占了先机,聚拢了人气,不但在

  同行中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和很好的口碑,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收视效果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社会不断完善和变革的过程中,媒体作为社会公器,肩负着沟通舆情,反映民众呼声这一神圣职责。在这样的情况下,民生新闻积极担当起了这份责任,以人为本,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报道群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小情,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民众,服务民众的本质,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让民生新闻受众广泛,有利于及时发布有关国计民生的政策,并提供相应的解读,同时也为政府部门了解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并调整相关的政策方针提供了便捷畅通的渠道。因此民生新闻一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政府,扮演着既是百姓的代言人又是政府的发言人的双重角色。

  有意义、有价值、有分量

  当各地的民生新闻风起云涌的时候,一些问题也在某些民生新闻节目中暴露出来,比如庸俗化倾向,新闻过度炒作,过分侧重曝光社会阴暗面,对色情和暴力过分渲染

  甚至有的电视栏目以直播大街上一对市民吵架的现场而被人津津乐道,还有人为之叫好,称这才是真正的民生新闻,是最真实的新闻。然而,在热闹的现场过后,却发现这条新闻没有给人留下任何值得思考和回味的价值。一些新闻学研究者甚至据此认为,民生新闻的道路已经越走越窄,快要走到尽头了。

  通过几年来对民生新闻的探索和实践,《特别关注》深深体会到,民生新闻并不是对市井百态的“照单全录”,也不是对垃圾、粪水和火灾、车祸简单的再现。民生新闻首先应该是新闻,除了具有新闻基本的要素外,更要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

  《特别关注》的编导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来选择和处理新闻的。比如,2006年9月的一天上午,一位记者告诉正在值班的关注编辑,说他们在采访的途中拍到了一名男子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裸奔,并且拍下了警察在街上追赶男子并把他带走的全过程,想抢发一条新闻。这样的新闻有过程、有现场、有视觉冲击力,按理说应该会有很高的收视率。但是,《特别关注》的编辑在思索之后,认为这样的新闻只会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使得社会风气更加低俗化,同时也是对裸奔者和观众人格的不尊重,因此决定不予播发。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或是警示作用的新闻就没有新闻价值,就不具有传播的意义。新闻工作者不应该为了收视率而放弃新闻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事后《特别关注》的记者了解到,那名男子是从安定医院跑出来的一名精神病人,如果《特别关注》当天真的播出了这条新闻,那将是一条不尊重人性,有失道德水准的新闻。

  民生新闻发展到今天,应该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内涵,否则,或许真会像有些学者所预言的那样,路会越走越窄,为此《特别关注》提出,做有意义的、有传播价值的、有分量的、严肃的民生新闻。因此,在“民生新闻同样是主流新闻”的认识下,《特别关注》牢牢把自己的定位绑定在了“大众”,而非“小众”的身上,关注事件的普遍性而非个别性、猎奇性。《特别关注》一直以来报道的新闻都是反映百姓身边的事,关心百姓的生活冷暖。为百姓排忧解难,切实为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给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话语平台,有能力与社会对话,为政府牵线搭桥,上传下达政府的方针政策,在百姓与政府间搭建了一条沟通理解的桥梁。如近期报道的《10余户居民 摸黑一年多》,反映了宣武门外大街97号院,由于多家单位扯皮,致使电改工程无法进行,因欠费被供电部门停电一年多,院里的10多户居民只能摸黑过日子,许多居民都要挨到半夜12点以后才敢回家,只为睡个觉。《特别关注》的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走访了几个相关单位和部门,了解情况,反映问题。节目播出后的第三天,97号院的居民就用上了电。

  一些政府部门的领导已经把《特别关注》当成监督自己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只要有时间必看《特别关注》。如《特别关注》曾经报道了一些超市和粮油批发市场的袋装大米存在缺斤短两现象,有关部门看到报道后,立即对市场进行检查和整改,还把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传真给栏目组;《特别关注》报道了房山一铁道边的村民疯狂偷盗飞驰的油罐列车上原油的事件后,铁路公安部门立即和栏目组取得联系,核实情况,查询详细地址,并且派人进行整顿和查处,保护了国家物资。六年来,类似这样的报道还有很多,如《卫星接收器 街边偷着卖》、《美国洋文凭 原是废纸一张》、《良心受触动 婚托揭内幕》等等,这些新闻都收到了11%以上的分钟收视率,得到了业界同行和热心观众的认可。

  特别策划 提升收视

  民生新闻虽然看似题材“细小”,但往往都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比如消费陷阱背后,就蕴涵着“如何规范霸王条款”、“如何建设商业诚信”,求职就业难反映出当今社会面临的激烈竞争,小区物业与业主的纠纷揭示出管理服务与百姓维权之间的现实矛盾等“大问题”。广大受众真正关注的就是这些关系到社会生活和自身权益的普遍性问题。正是在这种思想认识和定位的指导下,《特别关注》定期推出特别策划的主题报道,集纳具有明确的主题倾向的不同事件或是针对某一个热点问题进行组合报道、系列报道或是连续报道,全面叙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深入考察事件背景,深刻分析事件本质,交待一切可能产生联系的环节,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并在节目形式和包装上更加突出现场感和时尚感。比如《北漂人的生活》、《流浪动物 何去何从》、《人行横道事故频出 设计是否合理值得商榷》等大量系列报道,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除了主题策划,《特别关注》还定期推出符合节目定位的特别策划,如在2006年“五一”期间推出的《主持人体验高温酷暑行业》,“十一”黄金周期间策划推出的《主持人热线与您面对面》,2007年春节推出的《名嘴带您逛庙会》。每天中午一个主持人值守新闻热线,倾听百姓反映的问题,然后主持人与记者一起到达新闻事件的现场,亲临现场进行调查采访,面对面与被采访者交流,充分利用主持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新闻内容更鲜活生动,可视性强。主持人接热线更是提高了热线知名度和关注度,使热线更热。主持人亲自参与采访增加了采访的可视性,使采访更精彩。这些策划报道的播出收到了非常好的收视效果,不仅对收视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树立了栏目的权威性,扩大了影响力。

  《特别关注》六年来的特别之路,不在于某些新闻的轰动性,而在于真正尊重了观众,贴近了群众,用群众的声音说话,用群众的眼光去分析问题,真正给予了百姓话语权,成为百姓的贴心人。

  作者系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主编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