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嫦娥”风采吸引媒体镜头数百记者守候“奔月”
“号外、号外,看嫦娥一号升空!”10月24日傍晚,当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后,数万成都市民当即拿到成都晚报、天府早报发行员派送的号外,从中详细了解到“嫦娥飞天”背后的故事及相关新闻。广大读者和观众不知道,在这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嫦娥奔月”新闻报道背后,凝聚着来自现场采访记者所付出的智慧和辛劳。
记者了解到,此次赶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访的新闻记者达数百名,国防科工委新闻宣传中心负责人称:“虽然报名采访这次发射的记者有170多名,但没有报名自行前来采访的记者可能远不止这个数。” 新闻媒体聚焦嫦娥一号发射,这表明我国航天发射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中央电视台的吴斌这几年参加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和回收采访。这次他又提前几天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架设机位,选择好角度,为即时播报做准备。他对记者说:“中国的航天发射已逐渐进入‘直播时代’,为了让观众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发射,我们这次架设了10多个机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参与航天活动报道的新华社记者王建民说,过去发射卫星等航天活动一般只发几张照片和几条简短的消息,但从神舟四号开始,报道变得越来越丰富好看了。
为了能够在第一现场获取更多有关探月卫星发射的消息,从10月中旬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开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媒体记者采访。到探月卫星发射倒计时,很多记者注意到:“在旅行社组团前往现场观看发射的2000名游客中,几乎有一半是记者。”为了探访到更多的“内部消息”和拍摄到几张精彩的图片,有的记者“煞费苦心”,不惜乔装打扮,甚至自带干粮和睡袋借宿在村民家。华西都市报摄影记者王长久于24日一大早,穿上借来的彝族服装,携带50多斤重的拍摄装备和干粮,在无名山顶的树丛中观察报道了10个小时,他的采访故事见报后也成了精彩可读的追月花絮——大部分摄影记者则是选择在最有保障的牛头山观景台定点拍摄。据成都晚报记者报道称,24日探月卫星发射当天,牛头山顶不大的平地上已有100多名摄影记者占据了最前沿的位置,人挤人、机器挨机器,只为求得一席最佳拍摄位置。这些记者自带水和干粮在此等候,为了守护自己的“阵地”,少上厕所,很多记者上山后连口水都不敢喝,成都晚报的刘杜鹃和韩杰说,他们整整六个小时滴水未进。很多记者趴在地上边写稿边发稿,其敬业精神赢得游客的啧啧称赞。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这次“嫦娥奔月”不仅国内有旅行社组团现场看探月卫星发射,而且还邀请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航天专家现场观摩,许多外国朋友感慨:“中国的航天发射越来越公开透明了。”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孙泽洲说:“航天事业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一个多月前,我国航天专家应邀在日本的航天发射场观摩了‘辉夜姬’绕月卫星的发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