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青春,因学生记者而精彩
忆峥嵘岁月,时光难忘
严大凡身上的光辉展现了一名学生记者的优秀品质,她的经历反映了我校老一辈传媒人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的奋斗历程。
学生记者严大凡
在那之后,一批批的石油学子踏进学生记者的行列。1955年考入北京石油学院的林世洪创办了我校历史上著名的海燕诗社,走过63年岁月的“海燕”作为石油大学原生态刊物现在仍然活跃在校园里;早期的校报编辑室成立了学生记者组,担任第一届记者组组长的余世诚仍然记得当年看校报、听广播的难忘时光,仍然珍藏着《北京石油学院报》编辑部发给他的记者证。现在,余世诚还经常给校报撰稿。60多年来,他与校报的情谊愈久弥香。
学生记者余世诚
1984年,隶属于党委宣传部和校团委的大学生通讯社成立,那时的大通社成为校园里活跃的学生社团。大庆油田副总设计师、原大通社成员李杰训,就是受好奇心驱使加入大通社。他曾回忆说:“那时担任‘骨干’的我们一下子就成了校园内的‘无冕之王’,拿着我们的通讯员证真正实现了在校园里的畅通无阻。”像李杰训一样,在大通社有过工作经历的学生记者都把这段青春岁月当作他们人生最美好时光中一个重要的记忆,一个自豪的回忆。
时光流转,校园里的广播每天都在传达着来自校园内外的即时通讯,定期的校报每期都在记录着校园里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学生记者组的探索,到大通社的成长,再到大学生记者团的组建,开始我校新闻宣传工作新的征程,60余年时光打磨笔尖,岁月积淀热情,我校新闻宣传工作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不断沉淀。
2004年下半年,大学生记者团在青岛校区成立分支机构,同年11月24日,网络电台成立。2005年,走过大半个世纪的广播台更名为广播电台,开启了新征程。2015年11月8日,依托网络特长的学生记者,经过半年的筹备工作,新闻网正式开通,开始发挥在我校新闻宣传中的作用。
广播电台——传达即讯,记录生活
看学生记者,风华正茂
理工科学校“科班”传媒人
我校从未开设过传媒类专业,为何学生记者是“科班”传媒人?因为他们上过“专业课”:为提高学生记者的新闻素养,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开展了关于新闻基本知识内容、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摄影摄像、播音主持、美工排版等现场课堂教学活动,成立了对应的新闻培训班,定期开展新闻大讲堂,邀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高端媒体的新闻记者和著名新闻人进行与新闻、摄影有关的专题报告讲座。
因为他们有“教材”:党委宣传部编辑并出版了《华章——石大优秀新闻作品集》、《编记——高校新闻宣传实务》,为学生记者提供长期理论知识指导。
因为他们有“舞台”:《齐鲁晚报》高校学生工作室,《中国石油报》学生记者培养基地,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网齐鲁拍客团分站,中国大学生在线校园网络通讯站,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记者站。
因为他们有“老师”:7月,台湾多所高校的学生记者到访我校,参与海峡两岸学生记者暑学营文化活动,两岸大学生记者齐聚一堂,共话高校传媒发展。2011年以来,先后有30余名学生记者前往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进行实习,零距离与专业媒体记者及其他高校的众多优秀学生记者一起工作,相互学习,同追求,共同进步。
因为他们有“成绩单”:《关注80后成长系列报道》《鲁甸地震中90后志愿者的最美坚守》《离“+”出走》等数十篇新闻稿件多次捧回中国石油新闻奖、山东新闻奖、山东教育新闻奖、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2016年毕业季,由大学生记者完成的献给毕业生的延时摄影专题片《石光漫步》,一周内的总浏览量超过20万,在石大人中引发热烈反响并获得一致好评。
关注校园的青年“瞭望者”
校庆、党代会、名人讲学,团日活动、讲座、书画展览,随处可见“红马甲”穿梭其中;拍摄照片、撰写稿件、编辑排版,到处都有学生记者奔波忙碌的身影;独立采访学术和文化报告会,参与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学生活动,完成校园广播台和网络电台的编辑和播出工作,他们不仅是校园里勤劳工作的“小蜜蜂”,还是舞台下闪烁的“聚光灯”。
全面发展的校园风云人物
依托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凭借大学生传媒事业的广袤发展平台,一个又一个学生记者逐渐成长为全能型人才,为自己的成长之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生记者成为“校园明星”。近年来,学生记者先后数十次获得校长奖、十大学生标兵、思美之星、科技之星,近百人获得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挑战杯”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奖励。
石大亮丽的风景线——“红马甲”
望未来美景,征程再启
火爆的活动现场,静静的实验室和图书馆里,深夜及黎明的石大,办公室里的灯光下,校园中学生记者无处不在。
青春,因学生记者而精彩;当走出校园,褪去“学生”的外套,往日身穿红马甲的这些人即便不再身处传媒机构,不再从事新闻采写工作,但学生记者的精神品质却不会因时间磨蚀,因远离而淡忘。辛苦的学生记者工作经历换来的是走出校园后的美好未来。
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张高飞毕业后,所申请的公司只招收经济管理专业,但因长期从事采访,让他有勇气千里迢迢前往公司高管办公室毛遂自荐,“就像采访一样,胆大让我敢去敲企业的门。”但他的胆大绝不是无理取闹,而是经过细心地准备,发现该公司文职人员空缺较大,但张高飞因在校期间写各类稿件达数万字,文字能力为同期毕业生中翘楚,因此制作简历时更是有的放矢,格外突出学生记者身份所赋予自己的交流采写能力,最终他顺利地被该公司特招入职。现如今,曾经别人眼中冒失的毛头小子,经过自己长达一年的努力和等待,现成为一名选调生进入党政办公室工作。
学生记者的经历给予的绝不仅仅是简历上的几行文字,还有不知不觉中提升的交流沟通和思维能力。
创造太阳能源公司董事长吕健介绍,面试时会更加看重学生记者所带给毕业生的成长。他公司里的文秘就是曾经的学生记者,因其谈吐有条理,重点突出,不卑不亢,所以最终在众多参加面试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作为2013级学生中为数不多被中海油公司录取的人,学生记者王艳鑫凭借出色口才在公司举办的第一次演讲中夺得冠军,随后又凭借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在《中国海洋石油报》上发表公司稿件。他在同一级的毕业生中,在同一批进入公司的员工中,早已走在了前列。
踏出学校的大门,学生记者在各行各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无论走多远,他们始终忘不了学校这个家,忘不了曾经一起奋斗的人。
现任《青岛日报》记者的2008级学生记者王世锋,接受采访时主动推荐张高飞、张亮亮等曾经的伙伴们:“想与大家一起再上一次校报。”2010级学生记者刘煜因工作地离校较近,但凡空闲时间必回到母校看望老师和学弟学妹,很多刚成为学生记者的2017级新生也熟知这位老学长。张高飞因许久未与大家相聚,说很想念曾经共同奋斗过的学生记者时光。他羡慕经常回母校的刘煜是大学生记者团的“钉子户”。
夜下一盏灯,手中一支笔,代代学生记者让才华留于纸上,让成长沉入心底,万卷书香是他们奋斗的见证,期待学生记者走出校园后华篇再续,征程再启,实现那笔尖的理想。
日益壮大的学生记者团队
学生记者:李博一 王嘉琪 赵泽鹏 吕俊杰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