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图说历史:已择尽忠 无力再图尽孝
回想起两个哥哥的牺牲,张英武痛心不已。 本报深度记者 刘志浩 摄
这是一段不曾被正史记载、并没有多少人了解的历史。
1937年德州沦陷后,土桥镇一户张姓地主家的两个儿子,先后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对国家来说,这两个人只是千千万万的牺牲者之一。但对一个家族而言,他们的离去意味着家族自然传承的断裂。
危亡年代,正是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前脚踏出门,后脚不打算踏进来”的年轻人的存在,中华民族的血脉才得以保全。国与家,从此不再分离。
如果日本人没来,他们就大学毕业了
正是源于这些“优待”,孩子们眼界大开,忧国忧民,也使得这个家族与国家的命运相连。
但战争打碎了张家和土桥镇沿着传统固有轨迹的前行。
“如果那一年没有日本人来,他们就大学毕业了。”
3月3日,德州土桥镇,端坐于春日煦暖的阳光里,88岁老太太张英武半眯着眼,陷入对往事的沉思,更似旁若无人地喃喃自语。
年轻时的一些片段,已如磐石般占据于她脑海一隅,一旦被外界触动,就像进入“单曲循环”模式,每隔几分钟就会重复播放一次。
比如谈起抗日,她开始翻来覆去絮叨大哥和二哥死去时的某些场景,好像自己一辈子就经历了这件事。
张英武出身的张家,是个典型的地主家庭,张英武这代人是2儿5女,按照传统标准,两个儿子肩负着家族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重任。
如果没有日本人的侵略,两个年轻人本不该早逝,张家也理应在原有节奏上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历史从来没有假设。
从德州市区出发,沿104国道一路向东,行车大约十多分钟便到了一座公路桥,往回走两三百米向南拐到一条窄窄的乡间小道,穿过一座标有“危桥”字样的破烂小桥,便是土桥镇了。
有桥多有水,从镇西北穿行而过的马颊河,蜿蜒向东北方向流去,最终汇入渤海。与这条水道上的众多村镇相比,如果说土桥镇有什么特别之处,可能就是这里的地主大户比较多。
“七七事变”前,镇上800来户人家中有张、李、赵、刘四大姓,占了约一半人家。其中,张氏家族地最多、最显赫,张家弟兄四人,张洪谟是公认的老实本分,他的几个“英”字辈后代,不论男女都享受了同村其他孩子难以享受的优待。
正是源于这些“优待”,孩子们眼界大开,忧国忧民,也使得这个家族与国家的命运相连。
土桥镇上仍能清晰记得1937年前后事情的老人已为数不多,83岁的李正光是其中一个。
“宁可卖地,也要供几个孩子上大学。”3月4日,忆及昔日本村的这个煊赫大族,李正光反复重复一个词,“有眼光”。
李正光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曾拿着一个棉布袋到张洪谟家换回2斤芝麻,后磨成面,才暂解了家里的饥饿。他还记得,张家常年雇有长工,有不少的骡子、马。
但战争打碎了张家和土桥镇沿着传统固有轨迹的前行。
张英武的长子季桂起将对当时历史的考证,写进一本名为《长河谣》的家族自传式小说里:民国二十六年即公元1937年的那个夏天,很是特别。六月份入夏不久,华北平原就异常炎热,然后长达半个月的暴雨,庄稼地里的水怎么也放不掉,马颊河的河水也随之暴涨。农民们都说“天漏了”,略懂些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的人们,则掐指算道:“要出大事了”。
当年7月7日,日军发动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山东的北大门、距北京600里的德州,自是难以幸免。
1
1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