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谁是日本秦始皇研究第一人
[摘要]当他看到秦始皇陵、兵马俑,还有比始皇陵早300年的秦宫大墓时,他对秦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要更加了解秦始皇是何许人也。
腾讯文化 曼达琳 发自日本东京
鹤间和幸
2200年前,在中国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传奇的帝王。他结束了春秋以来五百余年的纷争割据,统一六国,兼并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就是秦始皇——中国第一位皇帝。在日本,人们习惯称他为“始皇帝”。他不仅留下了迷一般的地下皇陵,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解不开的千古之谜。这些谜不仅牵动着中国学者的神经,也将一位日本学者领进了中国秦汉史的殿堂。
他就是鹤间和幸,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伴随2015年10月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行的“始皇帝和大兵马俑”特展,他的新书——《凡人・始皇帝》(日文名;《人间・始皇帝》也已在日本发行。目前该书已占据岩波新书以及日本亚马逊中国史书籍销量榜首位。
腾讯文化作者走访了鹤间和幸位于日本学习院大学的研究室。在通往研究室的走廊里,挂着5幅充满沧桑的中国风景照。而在靠近走廊尽头的地方,“办公室始皇帝”的招牌让人停下了脚步,这就是他工作的地方。
65岁的鹤间和幸1950年生于东京。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秦汉史研究,曾多次到访中国,并走访过始皇帝巡行的道路。他注重将文献与实地考察结合,善于灵活运用历史资料,从不同角度考察历史。他的著作颇丰,屡屡被翻译成中文,日本讲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系列丛书中,有一册《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就是由他所写。他在中日学术界享有盛誉,可谓是日本秦始皇研究第一人。
不了解中国史,也就无法了解日本
鹤间教授用流利的中文谈起了自己当初选择中国史的经历。
那是在1970年,他考入了东京教育大学(现筑波大学),主攻东洋史。当时日本爆发学生运动,大学里学生稀少。当时对东洋史感兴趣的年轻人也很少,东洋史每年级只有十五六个学生,而他们大部分都是冲着学习中国史来的。那时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之中,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也只限于文化大革命。或许正因了解甚少,才更激发了他想要学习中国史的冲动。
在他看来,不了解中国史,也就无法了解日本。他认为,在东亚世界的发展历程中,汉字、律令、儒教、佛教这四个共通要素均来源于中国。比如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后,才从中国传到朝鲜半岛、日本等东亚国家。日本正是因为学习了从中国传来的文化,才有了自己的文化,所以对日本人来说,如果想要了解日本文化的源头,了解中国至关重要。
大一,他学起了中文,并开始研读中国史文献。当时学习中文的主要途径是听北京广播,因为当时只有这样才能听到正宗的中国话。而在面临古代史和现代史的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他希望可以从一个大框架去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古代帝国的构造。
一个外国人,怎么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史?
1978年,鹤间和幸初到中国,跟着旅行团从香港到了广州,走访了桂林。那个年代还没有留学一说,通过旅游,他第一次走上了中国的土地。
1985年,35岁的鹤间和幸在茨城大学任教,中国社科院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组织交流活动,让他有机会作为访问学者去中国交流。在这一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研究秦汉史的中国学者。他说:“虽然此前也读过中国学者的论文,但和同年龄层的中国年轻学者用中文交流还是头一遭。”但在逐渐深入的交流以后,中国学者会坦言:“你一个外国人,又怎么可能真正理解我们的历史?”
可是在他看来,正因为是外国人,才能作出有别于中国学者的研究。当时中国的研究更注重理论,内容也尚显粗略,但在日本却已有了更为详尽细致的研究。“日本学者会细致整理庞杂的资料,比如我当时做关于汉代豪族的研究,收集了整整两大箱子的资料。我不仅制作了关于豪族的分布表以及历史地图集,还详细标注了豪族所存在的各个地区。”研究发表在日本史学杂志上,被译成了中文,所以他去中国时,中国学者都知道他。
同年,他访问了西安,在那里结识了中国考古学者,花了3个月时间一同考察了汉代皇陵。那时他的研究重心还是汉代,但当他看到秦始皇陵、兵马俑,还有比始皇陵早300年的秦宫大墓时,他对秦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要更加了解秦始皇是何许人也。在发掘现场,他细细地将所学的文献知识和当地史迹进行对比,将《史记》和史迹相结合,加深了对秦汉历史的认识。
秦始皇兵马俑
后世的秦始皇像
鹤间和幸说,历史资料都把秦始皇描绘成“暴君”。后汉时期有关秦始皇大规模焚书坑儒的记录,更让人觉得他是“暴君”。但在明代《帝鉴图说》描绘始皇帝 “烧书活埋儒者”的场面中,始皇帝坐在椅子上——秦朝明明没有椅子。当时没有纸张,却有始皇帝焚烧书物的形象。由此可见,始皇帝在历史书中的形象,并不那么准确。
在日本,对于始皇帝的印象有两种,一种认为他智勇双全,一种认为他专制残暴。在鹤间和幸看来,始皇帝虽然有“暴君”的一面,但也不过是在人世间活了短短50年的凡人而已。“始皇帝并不是上帝,应该从人物的角度来看他。”他说。
研究始皇帝,他是从文献史学起步。在《史记》中,有关秦代的描述,很多情节只是简略介绍。比如始皇帝在一统天下后,曾5次巡游全国。虽然《史记》中描述其巡游位置集中在山东省,但并没有详细记载,所以他决心去当地看看。陪同他的是复旦大学的周建鹤教授,两人花了一个月时间考察山东,在当地发现了司马迁没有记录的遗迹,这对他来说是最大的乐趣。
见证始皇帝看过的风景
2015年3月,他又一次来到了山东。作为NHK的节目监制,他陪同节目组一起拍摄了始皇帝巡游时遗留下的两处历史遗迹,并拍下了始皇帝祭拜太阳神时所看到的景象。
两处遗迹中,有一处是关于始皇帝祭奠齐地八神的遗迹。齐国八神是指包括兵主在内的天主、地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的八位神主。除去兵主以外,他们象征的都是自然循环。古时人认为,自然循环受到破坏时,就会出现战争,所以兵主也成了祭祀对象。鹤间说:“祭拜八神是齐国遗留的文化,而始皇帝在统一天下以后,继承了齐国祭拜八神的文化,并亲自前往祭祀。”
NHK此次拍摄的就是秦始皇祭拜日主、太阳神的地方,它位于山东最东边的成山。在那里也曾发现过始皇帝祭祀太阳神的玉璧。
“清晨的太阳从海平面升起。太阳光映射出一条红色道路,随着太阳升起,这条路也从水平线徐徐上升,那景象十分令人动容。”鹤间回忆当时的景象,仍难掩激动的心情。
而另一处,是一座名叫秦山岛的小岛,潮水褪去后,“神路”显现。始皇帝就是在秦山岛、芝罘岛初见大海的。鹤间和幸说,这对始皇帝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经验——他是内陆人,从来没有见过海。也正是因为看见大海,才会有之后徐福协同三千童男童女跨海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传说。
而对于始皇帝派徐福求仙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传说,有看法认为,徐福所去之处正是日本。鹤间和幸并不认同。他说,这只是传说,《史记》中记载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徐福去后再也没回来,另一个是徐福去后又回来了。但徐福去日本这个说法,是10世纪以后才有的。当时也正是日本遣唐使去中国学习的时期,虽然日本关于徐福的传说很多,但这些传说很可能是通过使节传回来的。
空中有“天帝”,世间有“皇帝”
在最近,鹤间和幸率领的研究小组通过分析卫星图像发现,以北极星为中心运转的古代中国的星宿世界,正好对应着咸阳都城以及秦始皇陵。世人都知道秦始皇陵位于西安郊外,却不知道这座古代国家和宇宙联系在一起。
飞马座的位置对应咸阳宫,仙后座对应渭水桥,小熊座和北极星对应极庙,北斗七星对应阿房宫,这样的话,始皇帝的国家正是中华的中心。鹤间和幸说,秦始皇改称“皇帝”,并不是自己随便起的封号。为了让自己的国家位于中华中心,他将自己的位置对应着北极星,北极星是“天帝”,那么他就是“皇帝”。
现在鹤间和幸的最大任务是研究在中国新发掘的书简。他说:“秦始皇陵就在那里,但现在的科学技术不足,硬挖掘的话会破坏它。”对于研究秦始皇的学者来说,秦始皇陵真正的模样,或许是至今未解的最大难题。
史学家的使命:正视历史
鹤间说,学者做研究,第一是因为研究内容有趣,第二则是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让更多人知道。不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从历史中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他也曾参与了安倍晋三第一任内阁成立的日中历史研究小组,该小组由10名中方研究人员和10名日方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作为研究古代史的5名研究员之一,他参与汇总了两部《日中历史共同研究报告书》,该书已在中国出版。
书中记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中日历史的认识问题,也涉及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安倍晋三的谈话内容。鹤间和幸说:“作为史学家,我们都认为日本必须正视历史。如果安倍曾认真读过自己所成立的历史研究小组的报告书的话,应该能在70周年谈话中,给出一个中国民众都认同的回答。但70周年谈话发表的内容显示,安倍并没有认真学习历史。”
“虽然中日之间的战争已经成为过去,但日本应该一直反省发动战争的责任,应该尊重历史。” 鹤间和幸说。
本文系腾讯文化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