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湖湘文化 谱写“中国梦”之湖南篇章

2016-06-21 14:43 出处: 人气: 

宏大湖湘文化  谱写“中国梦”之湖南篇章

陈柳钦

一个人的尊严,是活在别人心中的。 湖南人的尊严,活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

文化大师钱钟书先生曾说:“中国有三个半人,两广人算一个,江浙人算一个,湖南人算一个,山东人算半个,而湖南人的影响似乎更深远些。” 这一定论是以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力为依据的,而湖南人的大作为,离不开其特殊的湘人性格:

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了得难

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不怕死

有人曾归纳出世界上最倔强的三大种群,分别是德国的普鲁士人、英国的爱尔兰人、中国的湖南人。湖南人的倔强,在这里并非肤浅的性格概述,而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提炼。这种倔强的内涵,恰如孔子所言之“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奇葩,历史源远流长,蕴含丰富。湖湘文化从上古发端,远迹屈原,中经贾谊、柳宗元形成湖湘文化的源头,到周敦颐融合儒道创立《太极图说》、胡宏开创湖湘学派、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魏源“技可进乎道”、“师夷长技以制夷”,谭嗣同锻造维新变法的思想利器《仁学》,直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流风所被,化及千年”,终于积千年之功,卓然独立于世,为中国近现代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历史感召力激发了一代代志士仁人的研究兴趣和践履愿望。

湖湘文化之精髓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一是“心忧天下”。这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内容。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写出了湖南人的精神,也写出了湖湘儿女的骄傲:“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尽掷头颅不足惜,丝毫权利人休取。莫问家邦运短长,但观意气能终始”。近代以来,湖南人民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的坚强决心,坚定“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的强烈信念,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爱国洪流之中。

二是“敢为人先”。这是湖湘文化的显著特征。敢为人先,意味着开拓创新、求新求变,是勇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统一;勇于担当,意味着接受并承担责任。钱基博在《湖南近百年学风》中说:“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苦,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其然也。”正是湖南这一方土地特殊地理条件潜移默化的影响,造就了湘人浩然独往、敢为人先、卓励敢死等个性鲜明的性格气质。“道莫盛于趋时”。从屈原求索天地由来开始,“流风所被,化及千年”,湖湘知识群体思想开阔,总能顺应时代潮流,站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前沿。其间,周敦颐重构儒道,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致力引进西方技术开办洋务,宋教仁、黄兴进行民主革命推翻帝制,直至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思想体系的形成等等,无不彰显湖湘文化思变求新、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湖南人依靠“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使湖南成为风云际会之地,开全国风气之先,整体上推进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伟大进程,以至有俗话说:“半部中国近代史,竟由湖南血写就”。

三是“百折不挠”。这是湖湘文化作用于文化个体的集中体现。用“百折不挠”来概括湖南人独特的群体性格,是对湖南人这种中国绝无仅有的“霸蛮、血性”等特征的提升。明清以来,湖湘文化横空出世,孕育了一大批为追求理想信念而坚忍执著,严守民族气节而舍生取义,战胜困难而刚烈雄健的湖湘精英,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最为突出的有——曾国藩一介儒生,“屡败屡战”、“打落牙齿和血吞”,打出“无湘不成军”;左宗棠抬棺进疆,不让沙俄寸土;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为变法洒热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革命家,身处逆境,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等等,这都集中体现了湖湘英雄群体既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式的使命感和“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般直冲云霄的豪气,又是湖湘文化“筚路蓝缕”、奋发图强的深刻写照,是湖湘文化在文化个体身上打下的文化烙印。这些都是湖湘文化的高贵品格。

     四是“兼收并蓄”。这是对湖湘文化开放意识的集中概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这是湖湘文化的活力源泉。杨昌济曾坦言:“余本自宋学入门,而亦认汉学家考据之功;余本自程朱入门,而亦认陆王卓绝之识。”他甚至以子思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为号召,希望“承学之士各抒心得,以破思想界之沉寂,期于万派争流,终归大海。”杨氏的这种认识和主张,充分表现了湖南文化的开放精神。湖湘文化充分汲取外来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也反过来使影响者受到自己的浸润。如,魏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突破“夷夏之大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曾国藩筹办洋务,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选派幼童赴美留学;郭嵩焘大力传播西学,推动中国近代化;谭嗣同著《仁学》熔铸古今,萃取中西;毛泽东、任弼时、刘少奇、胡耀邦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物,他们将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实践融会贯通创立了中国革命理论,这更是湖湘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创新精神特征的最好体现和伟大成果。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总结、提炼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地域文化精神,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内含有湖南人特色的文化精神。湖湘文化源自于湖南人,又继而成为了影响无数湖南人的强大力量。当代的湖湘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要汲取与天下人共享的大格局观,与时俱进的湖湘文化在新一代湖南人的带领下必将焕发出新的光芒。湖湘文化倡导的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进去精神、百折不饶的顽强品格、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这本身就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从一定意义上说,宏大湖湘文化就是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中国梦必然包涵湖南篇章,实现中国梦内在需要湖南担当。从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中挖掘、研究、提炼“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民族精神,不仅是湖南实现“小康梦”、“两型梦”和“崛起梦”的迫切需要,而且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